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段钢:纪念“五四”百年,最重要的是深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日期:2019/04/19|点击:453

五四运动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唯有深入中国自身的实践,才能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

五四运动过去一百年了。百年之后看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充满艰辛和曲折。回望历史,是为了进一步的反省和睿思,是为了整理行装再出发,更好地走向未来的路。对五四运动,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但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深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

什么才是中国人需要的启蒙

启蒙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什么才是中国人需要的启蒙?学界有过各种摸索和讨论。

梁启超的《欧洲心影录》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充分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弊端的揭露和担忧。百年来的历史表明,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或理性强权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

科学、民主是100年前启蒙的大目标。为了这一口号,当年有不少学者号召全盘西化,其实他们心里明白,任何事物到了中国都会被吸收、转化。比如,佛教自进入中国那一刻起,就走上一条中国化的道路。千百年来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究其缘由,佛经的翻译,说的是大众能听懂的转化后的汉语。相反,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却不见了当年佛教的踪影。这说明,能被中国社会接受的认识必然和中国社会有着某种契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生命情感和生命体验的社会。比如,孔子经常谈论的“仁”,从来没有用一个固定的定义去解释,而是需要你去多种生命场景中去领悟。中国哲学关注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存在的基础。因此,适合中国的新启蒙必须考虑到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在这一点上,李泽厚“情本体”的认识论架构很有启示。

真正的启蒙,应该摒弃简单的理性中心主义,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来平衡整个新启蒙的总体目标。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情+理”结构的启蒙范式,寻求理性和情感的合理平衡,是二十一世纪面对新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飞跃进步的情况下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也是西方社会可以向东方社会借鉴的地方。这一新的启蒙方向,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和人们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或将成为人类新启蒙的引领者。

把握观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五四”及新文化运动反省的一个结果,就是形成普遍共识:除去船坚炮利、制度外,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改造中国的文化系统更为重要,这才是社会强大的根基。然而,一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对待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绝不应该是简单搬用。

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出发点,批判了欧洲古典哲学脱离人、脱离现实、纯粹抽象的路径。他指出,正是从欧洲的实践出发,我们才能理解西方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西方经过中世纪的漫长磨砺后,正因为在历史实践中,欧洲第三等级物质实践力量的不断壮大;伴之以哲学上在笛卡尔那里夯实了人的主体性,进一步确立了对理性的崇尚;在宗教上,得到马丁·路德在新教意识形态上的配合,这一切合流在人类的历史实践中,极大地催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哲学思辨上,西方社会坚信可以用概念、范畴来规定、整理世界;在自然科学上,欧洲人笃信,对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只要能装进数学公式去把握,就是科学的。这一切认识的实践根源来自资本主义要求货币增值的信念。因此,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量化就成为西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尺度。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中国后,这样的认识影响了中国几代学者,这种疏离中国传统和现实的认识,使得许多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盲目接受西方价值标准,以运用数学模型为骄傲,认为只有符合数学公式才是科学的。这种思路其实就是奠基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历史实践。负作用则是,这种思路体现在对资源的用竭,因而正在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现象学指出,事实都是被范畴所建构的,要看清真相,就需要清洗掉范畴、概念,揭开概念的遮蔽,才能探寻真相。马克思的《资本论》包含了现象学积极的因素,他考察了被经济范畴遮蔽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样的批判理路对于我们搞社科研究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反省既有的观念和范畴,在实践中发现事实真相。对于观念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早就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而我们许多的实践,往往观念先行,然后试图去指导实践,结果可想而知。一百年的道路走下来,我们知道科学犹如探照灯,人类可以看清的区域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破除各种迷雾,寻求真理。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亲民,就是要到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亲近实践。从实践中发现真理,而不是按通常的理解去用观念“新”民,所谓教化民众。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实践,有许多值得反省和总结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西方很多的经验,但在运用中收效甚微。唯一的根源在于,对中国的实践重视不够,总结不够,认识不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深得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仅仅解决了观念问题,不可能带来革命,不可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如同马克思在《德意识形态》开篇里提到的那个好汉,以为脑子里去除掉重力的观念,就不会淹死了。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强调一点,真正带来进步的是人们不断的实践,真理来自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五四运动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唯有深入中国自身的实践,才能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

在实践中获取认识,正确谋划和决断未来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的主要病症就是遗忘存在。领会存在才能走向未来。也可以理解为,要正确把握实践。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产生于实践中的感性意识,决定了人类的社会存在。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作为现实的存在,在现实劳动过程中生产出的各种社会关系,无一不是对社会发展的最真实诠释。

尽管在现阶段,各种社会关系的对抗性本质阻挡不了人类追求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但对当下时代的把握,要抛弃旧有的纯思辨哲学的路子,不能背离人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实践性。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因而人不是一种给定的物,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类在不断地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从而使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有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在实践中获取认识,正确谋划和决断未来。只有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才能做到对现实生存的领悟,才能勇敢把握未来。

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到勇于担当,直面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大胆开拓创新,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改革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作者:段钢,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报社长、总编)

  

来源:上观新闻 2019419


文字:段钢|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