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吕鹏:“都不好”的男性角色能否避免?

日期:2019/03/20|点击:694


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电视剧中两性角色的塑造,尤其是近来越来越盛的对于电视剧中男性负面形象的建构。

以苏家两代四口为主要角色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在最近热播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话题和争议。剧中父亲窝囊自私,大儿子愚孝清高,二儿子暴力虚荣,小女儿泼辣倔强,与剧名“都挺好”形成反差,这些角色至少看起来“都不好”。

尤其“不好”的是剧中男性角色都集中了“渣”的特质,开启了国产家庭伦理剧中主要男性角色全为负面形象的先河。有人会认为这种形象的塑造显示了家庭伦理剧的批判性,更具现实性——对男性存在的问题通过电视剧进行呈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或松动家庭伦理剧中一直存在的男性规则。但更多的人认为如此偏激或片面单一的形象设置极为不合理。实际上,各种论争的观点,都有其理由和意义。但作为一部热播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电视剧,其角色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表征,则值得探讨。

这些形象的建构几十年如一日不变,基本上内化成家庭伦理剧角色塑造和剧情设置的套路

对家庭的重视可以视为中国文化或隐或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基于此,家庭伦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富矿区。中国电视剧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家庭伦理剧中被塑造的,并且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中。比如《渴望》中的刘慧芳,《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中的山杏,《金婚》中的文丽,《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毛豆豆以及《欢乐颂》中的樊胜美等。这些经典角色,在剧中都是以家庭关系被定义的,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但唯独不是她们自己。

女性形象在家庭伦理剧中基本有两种叙述的方式,一种狠心恶毒,比如毒丈母娘和恶婆婆这种典型,一种是含辛茹苦的母亲,忍辱负重的妻子,以及善良体贴的女儿这种代表了传统女子美德的形象。与这些形象相对,剧中的男性则相对模糊但也划一,从身份上划分,他们要么是父亲、丈夫或者儿子,但一定是家里的主心骨或者顶梁柱;从形象上区别,则基本上只能萃取为成功宽容男与失败猥琐男两种。

这二种对于媒介中性别身份建构的方式,我们都称其为刻板形象。相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被发现不同,电视剧对于男性刻板印象的塑造因为旧有话语的沿袭,很难被发觉,甚至很容易被当成是理所当然。

这些形象的建构几十年如一日不变,基本上内化成家庭伦理剧角色塑造和剧情设置的套路。然而2018年热播的《娘道》,却引起了网友们大面积的讨伐,创下了豆瓣评分仅有2.5分的纪录。这一“哺而无求,养而无求,舍命而无求”的母亲形象,按照以往的母亲形象塑造的逻辑,是会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许的,但播出后观众的反应却与制片方的预期不同。这种不满代表了整个社会对于两性关系和女性身份认知的变化,进而对于电视剧尤其是家庭伦理电视剧中性别角色的期待的变化。

实际上,一向嗅觉灵敏的电视剧生产者早就闻到了市场风向变化的味道。于是迎合社会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的变化,近年来各种大女主的电视剧应运而生,但反映在家庭伦理剧中的这种两性形象的变化,还是谨小慎微的。这是因为家庭伦理剧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既不能架空历史,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还需要培育市场逐渐让观众熟悉并接受现实的变化,形成类型化的电视剧观看模式。

塑造新女性形象的探索值得称赞,但将所有男性角色全部负面化处理,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经过几年电视剧市场的培育和探索,今年热播的《都挺好》,两性形象都得到了极大突破——无时无刻不透着反抗精神的女儿和集中各种“渣”的三父子的出现,使得家庭伦理剧中一直刻板化塑造两性形象的路数被打破。“打破”当然不应被否定,至少在电视剧制作和艺术创新的角度而言,是应该被赞许的。然而应该如何“打破”,以及“打破”的效果和方式方法,则是可以探讨的。

具体说来,就是姚晨所扮演的妹妹的角色,完美地迎合了观众对于新女性的心理期待和投射,不但受到了观众的同情和理解,更加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打破女性刻板形象建构艺术创作手法,塑造正面而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自然值得称赞。但将男性形象全部负面化处理,似乎又让电视剧的生产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从电视剧的创作规律而言,作为引起矛盾冲突的家庭成员,需要被不断地负面处理,才能够在不断地抗争和不断的矛盾解决以及胜利中,让受众共情地获得观剧的满足体验。因此,剧中将与苏明玉最有冲突的男性角色塑造为负面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是符合电视剧生产的编剧和市场逻辑的。也可见,电视剧对于女性的叙述或刻画已经由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所替代了。问题在于,是否为了凸显女性形象,就需要牺牲男性形象?具体到《都挺好》这一部剧,是否为了塑造妹妹的角色的抗争及成长,就需要牺牲剧中全部的男性主要角色的形象?

对于媒介生产中对于男性形象的负面塑造,似乎是一种国际的潮流趋势。加拿大学者纳桑森和杨在《传播厌男症》一书中,就通过实证的媒介研究,证实了西方媒体中对于男性形象呈现的贬抑和不公。很多时候,厌男似乎在被愚蠢地当成提高女性地位的手段和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者批判对于媒介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负面塑造的缘由。

显而易见的是,家庭伦理剧对于男女两性刻板化的表征,对于男女两性气质的塑造,都是不公的;而顾此失彼或只褒贬一方的创作方式,则会加剧这种不公。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需要的是反映,并引导社会,让正确并先进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深入人心。这是电视剧这种最为大众所接受的媒介形式之一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对于两性形象的媒介塑造,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并引导社会发展。我们提倡也鼓励电视剧中出现更多新的符合社会发展和民众期待的女性形象,然而正如对于女性的刻板化的媒介表征一直以来对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公一样,对于男性的负面与刻板化塑造,同样会产生问题。文艺作品的创作,至少在两性形象的塑造和表征上,需要用更先进的理念来武装和指导。电视剧的生产创作者需要有这种意识,电视剧的观众也需要增加这样的媒介素养。


作者吕鹏,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2019320


文字:吕鹏|图片:|编辑:孙雅玮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