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谢京辉:重视“戏文化”的老上海

日期:2019/01/09|点击:322

沪上有句老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也许是上世纪的上海人格外重视戏的渊源,对待戏的重视反映在“戏里戏外”,在“戏里”演好角色成为角,在“戏外”当好观众成为票友,当角不但有脸色、姿色,更要有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的出众演技;当好观众也要会喝彩、鼓掌,具有“听戏、说戏、演戏、评戏”的素质,为此,记得有次看京戏,有位资深的前辈戏前还专门对观众培训了一次,这次演出效果出奇的好。“戏文化”讲求的是品味,追求的是艺术,而非那种急功近利、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心态,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为功利牺牲艺术,败坏文化生态的现象,富起来的人们更应充实精神,提高自身的文化,增加艺术素养,传承“戏文化”的优良传统。

提到“戏里”离不开影剧场。据统计,上海自开埠以来,在区域内共有剧场、影剧院、电影院187家,这些影剧场造就了角,培养了高素质的观众。当年“话剧大本营”卡尔登大戏院,号称上海最新潮的去处,《雷雨》、《日出》都是在此首次公演,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当然,剧场对于演员十分重要,不进剧场是成不了角的,梨园有句“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的说法,天蟾舞台享有“远东第一大剧院”的美称,天蟾取神话“月精蟾蜍折桂枝”压倒丹桂第一台的意思,名伶巨匠情有独钟,每场演出人山人海,南北名角争相献艺。绿牡丹(黄玉麟)、麒麟童(周信芳)、盖泽天、梅兰芳、苟慧生等名角也纷纷从京南下登台演出。随着现在社会发展,虽然影视成为人们主要观赏艺术,但是作为传统高雅艺术还是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方面人们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氛围;再一方面一些经典剧目广受好评,也是一票难求。相比过去辉煌时期剧场,上海现有的130余座剧场难以满足需求,历史经验表明,剧场是“戏文化”兴衰的标志,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

谈到“戏外”离不开观众的素质。观众素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自身的修养,有些观众经过专业学习水平相当高,个人兴趣浓厚由票友下海,成为著名专业演员,如俞振飞、欧阳予倩、黄桂秋等,其中欧阳予倩一生对京剧、话剧、电影有极大贡献,俞振飞堪称一流表演艺术家;另一方面艺术氛围熏陶,艺术崇尚真善美,追求的是技术精湛,不能滥竽充数。但是,现在“戏文化”却出现了一些乱象,当前在国产电视剧产业中不难发现:产量过剩,进入市场一半不到,缺乏原创,80%是改编剧,盈利模式主要靠广告收入,注入严重,明星片酬畸高,收视率造假等现象,误导了观众,观众素质与艺术氛围密不可分的,笔者的前辈对于京剧、越剧、沪剧、锡剧艺术真是如痴如醉,对待艺术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观众素质提升需要艺术感染力,只有那些感动人留得住的艺术,才会具有观众高素质的回报。

戏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艺术水平重要标志,“戏里戏外”是关键,未有戏里的扎实功力,哪来戏外的互动效应。只有营造好文化氛围,才能拥有“戏文化”满园春色。


作者:谢京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浦江纵横 2018年第10



文字:谢京辉|图片:|编辑:孙雅玮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