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召开“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美学”研讨会

日期:2018/11/09|点击:387


   2018年10月2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院思想文化中心在本院召开“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美学”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和国内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给会议发来贺信。

会议伊始,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吉永华教授诵读了中科院院士杨雄里教授的贺信:“‘美学’是一个社会科学的命题,但是既然美学是感知和思维对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深刻表述,而感知和思维均归属于大脑的高级功能,那么,当我们论及美感时,就不可能不涉及脑科学的诸多问题。因此,把美学和脑科学结合起来作为会议的主题,充分显示了会议组织者的睿智和创意。”

随后会议进入专家主旨发言阶段,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马驰研究员主持。空军军医大学陈军教授针对共情神经科学与神经美学,围绕美学和共情的脑(神经)科学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实验进展做一扼要介绍,认为共情的生物-社会心理-脑行为范式基础,可以为广泛开展神经美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案。美国乔治亚大学Ping Shen教授作了关于“审美偏好、典型性和现代神经生物学”的主题发言,围绕着五个方面展开探讨:(1)美学研究需要采纳科学的方法;(2)感觉和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基础原理;(3)愉悦和审美的关系;(4)典型性;(5)设计神经美学研究的方法和考量。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审美认知模块假说与实验设想认为当人处于非利害状态时,再遇到与既有认知模块相匹配的物体及其形式,从而形成了形式知觉中枢与情感反应中枢的直接关联,其终端表现就是产生了直觉性的美感。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关注到人类审美的无意识层面,针对赫尔姆霍兹正方形线条实验得出横宽竖窄的视错觉效应,通过实验证明线条错觉效应,根本上不是取决横竖,而是取决线条粗细和线条间距宽窄,为审美过程中的无意识推理以及错觉的不可抗拒性提供了证据。上海社会科学院胡俊副研究员指出蔡仪先生的“美即典型”说,可以从神经美学的实验数据中找到科学支撑,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阐明。

下午的会议发言由李志宏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周丰博士论述了神经美学的产生及意义,认为神经美学不仅拓展了美学研究的方法与视野,更深化并拓宽了美学理论。上海大学林凤生教授谈论了从认知神经美学的角度认识抽象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员分享了音乐训练如何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听者。吉林大学孟凡君博士进行了中西认知神经美学比较研究阐述。重庆师范大学丁月华教授阐述了中国画的大众审美经验ERP事件相关电位分析与美育对策,包括对艺术作品审美经验研究的范式等河池学院周淑婷博士介绍了叙事神经美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胡理研究员重点探讨音乐电刺激镇痛实验。福州大学陈丽君副教授进行了莫扎特效应的元分析发言。东北师范大学滕锐博士论述了“亚审美性”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沈阳师范大学赵耀博士提出了人工智能审美属性考辨。西南大学博士后高淳海阐明了文学审美的神经机制研究情况。西南大学邓佳博士谈了美育的神经基础。西方大学李健博士论述了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及美感生成场域的构建。吉林大学李伟博士谈了认知神经美学与身体化认知关系问题。西南大学文琪博士提交了音乐审美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另《学习与探索》张磊主编、上海大学倪小文和武彦如博士、《自然杂志》编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等参与了整场会议。

会议总结阶段,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次会议试图建构文理交融的共同话语体系平台,进行了美学与神经科学的历史性会晤,为美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能性。会议成果将整理以系列论文和论文集形式出版。


文字:思想文化中心|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