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串联起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形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是最好的桥梁和纽带。10月26日,2018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在沪举行。会议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品牌建设。
促进民心相通
文化在世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能够为各国城市之间的文化对话与合作搭建开放、多元、包容的交流平台。这将有助于城市之间共享文化知识和经验,完善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政策,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认为,城市建设可以跨越经济增长的阶段,但不能跨越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只有从多元文化中找到一种彼此共同信任的文化,才能使文化交融汇聚,让各国人民加深共同的认识,产生共同的语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保障各项合作顺利推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利相融,利相融在于心相通,而心相通的关键在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全球文化交流的范围、强度、速度远超以往,同时也更具多样性、包容性、共享性。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正日益凸显。因此,更应当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之间的文化往来与合作,不断促进民心相通。
开展更深更广的互动
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表示,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珍视自身文化,对自身文化感到自豪。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提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无论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治国理政思想,无论是人格修养,还是人生志向,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资源。但同时,我们要打开国门,放眼看世界,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其他国家优秀先进的文化。
埃及文化部前部长默罕穆得·阿卜杜勒莫恩·萨维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去享受文化的多样性。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对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有必要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们开展更深更广的互动。
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
在一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本身的文化创作力。在扩大文化交流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文化创造力。而加强文化创造力的关键是要植根于本土,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把本土文化资源和世界上好的文化艺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荣跃明认为,在新时代,全球各国的文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同时也在调整和重构人与社会、城市与国家、区域与全球的相互关系。从城市经济形态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再到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享发展的理念,也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