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上海对话——艺术开启未来”高峰论坛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举行。本次论坛由外高桥集团股份下属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主办,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论坛围绕自贸区、文创产业、艺术品市场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与深度解读,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外高桥之窗》将刊载三个议题的讨论实录,以飨读者。
在推进与贸易伙伴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正在努力探索各种经济合作方式。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带一路”的构想也与自贸区战略有着紧密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有机对接和战略联动,将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应该如何传播建设,才能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促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呢?
名称
文化自信:“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自贸区文化建设
主持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嘉宾
李仲谋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黄有方上海海事大学校长
荣跃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黄恩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关长
哈 骏北京市文物局市场处处长
胡环中外高桥集团股份副总经理、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建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天气非常炎热,在黄埔江畔,我们这里气氛更为热烈,因为“上海对话”是以艺术开放未来为主题。什么是艺术?事实上我和荣所长以前做艺术导读的时候对这个概念做了一个考核,认为艺术可以从哲学和科学来定义,哲学就是挑起争论,科学就是能终止争论。而艺术就是哲学和科学的抽象实体。有时艺术被称为金字艺术或者美术,只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此和他人分享美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将个人或者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这是一个学术概念。事实上,艺术就是发自我们灵魂深处,让我们体验美。这种美通过具体的器物可以把玩,达到人际之间的交流。关于这个主题,各位嘉宾都会给我们做一些精彩分享。我这里就不再对这个主题做自己的释义。
首先请胡环中先生,他是自贸区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自贸区无疑是一种深水区的改革,核心是要对接“一带一路”,更好的来进行发展。所以在这方面,胡环中董事长有什么见解?我注意到自贸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文化的推广和链接方面,它会提供一系列的文化配套服务。
胡环中:大家下午好。在上午的发言当中,我已经提到了自贸区的一个主要的职能就是对外领域的开放。文化领域也是对外开放六大领域之一,我们既有推出文化领域的开放政策,必然是涵概“一带一路”国家。在这些开放政策当中,我们这些“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能够在他的商品、包括相关的文化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环节,通过自贸区享受到相关的开放的便利性。这是一个开放的方面。
在贸易便利化的方面,从海关的角度,每年针对文化产品的相关贸易,在流程上的监管、程序上的简化方面都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那么相对这些“一带一路”国家,它也是跟其他国家一样,在它的货物通过自贸区的保税区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可以享受到所有的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上午我提到,2013-2018年每一年我们都会推出相应的措施,每年我们都会往前迈出一小步。比如说我们现在跟“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在对接它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通过自贸区的保税区域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个进入的环节,比如说在保税初期审批方面,我们的流程已经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对于它缩短流程降低成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进关环节,我们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因为国家对进口商品在未交税情况下进行展示或者交易需要交纳相应的保证金,由我们这样一个产业运作平台提供相关资金的保障,就是由我们代为支付相关的保证金,这些企业和机构只要付出它的财务成本。拍卖行,或者艺术机构每次活动,展览也好、拍卖业也好、交易也好,它的货值会非常高,有时候达到十亿、二十亿,对应保证金部分就要达到几亿元人民币。由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保障,就会大大的降低这些企业机构的财务压力,对于他们拓展中国市场,带来很大推动的作用。
上午我也提到,我们在硬件设施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从商品的储存、展示、交易,因为艺术品对私密性、环境都要求很高,五年来我们投入十几亿元,在储存、展示、交易场地等环节提供硬件设施的支撑。
同时我们每年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今天“上海对话”这样一个交流平台,把这些行业的诉求、企业的呼声反馈给监管部门,把他们存在的瓶颈问题、需要解决的难点,向监管部门反映,搭建行业与监管部门交流的桥梁和通道。每年进行梳理,每年推出一些解决的问题,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始终推动这个产业往前走。
我们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包括与这些国家的货物贸易、文化贸易、服务贸易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何建华:对文化开放,主要是搭建平台,推进贸易的便利性、提供良好的服务来让境外的这些文化产品到上海来,节约财务成本,同时在硬件的建设上提供更好的服务,我感觉分享得很好。事实上“一带一路”五通核心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文化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文化我前面说就是应该艺术品是要由器物来进行可触摸、可感知,在实在的感知中认识艺术品。今天上海博物馆的李仲谋先生也来到现场,境外“一带一路”国家的文物通过出入境来到上海展示,很多的国际大展要入驻,大家关心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想法和举措,请他分享一下。
李仲谋:这里我用一个PPT。刚才主持人问到博物馆在“一带一路”当中能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博物馆传播的是文化,总书记说,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在文化当中,博物馆要做的无非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我们所办的一些展览和搞的一些其他的教育方面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方面来进行的。我这里稍微放一下这几年上海博物馆曾经做过的,还有未来希望能够做的一些项目,因为时间有限,只是选一些主要的介绍一下。
上海博物馆本身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品量102万件,在上海博物馆展示当中,人民广场只展出六千多件,很多没有展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之前,上海博物馆在对外文化交流当中做了很多的工作,应该说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对外文化交流的展览。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以后,我们在展览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双向的,一个是请进来,一个是走出去。请进来,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的,比如说俄罗斯的军机展等。丝绸之路的终点,汉代的时候是罗马,我们跟意大利有很多的交流,瓷器是我们的强项,也拿到意大利展出过。另外就是走出去,有一个展览前两天刚刚回到上海,就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明代的艺术珍品展,俄罗斯副总理参加了这个展览的开幕仪式。还有就是我们在10月份要推出的一个展览,在乌兹别克斯坦。由于交通各方面的原因,中亚国家跟我们的交往不是特别多,特别在文化的方面,但它们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些点。我们去年到乌兹别克斯坦谈到这个问题,今年上半年带团到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场地,这个展览是和上海科技馆一起举办的,还有国内陶瓷考古博物馆等,马上到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双方同时举办,你借我的,我借你的,互办展览。去年曾经借过两件东西,一件是青铜器,一件是绘画,借给希腊卫城博物馆。同时,对等的,希腊的两件东西到上博来,一件是最有代表性的少女的雕像,还有彩绘陶器。还有人员的演示,怎么修复陶器,怎么做绘画,互相派员进行为期一周的演示,彼此受到民众非常热烈的欢迎。
习总书记有一段话,谈到丝绸之路,谈到黑石号的沉船。段馆长从海外抢救回来了少量的一些黑石号出土的文物。但是黑石号的船本身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是目前最早的证明中国在9世纪上半期在海上开辟丝绸之路、跟海外进行交往的证据。目前,黑石号主要是收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去年上博和亚洲文明博物馆进行友好洽谈,把黑石号沉船的文物借到中国来展出,今天我在这里做一个广告,2020年举办这个展览。这个展览中的沉船文物是非常重要,出土几万件的瓷器文物,其中六万多件都是湖南长沙的产品。还有一些非常精彩的金银器和唐代青花瓷器,在国内举办会引起相当的轰动。
还有一个是2020年葡萄牙有一个桑托斯宫的中国瓷器展,是明代15世纪中期到清代的东西。最近我们谈了这个项目,2020年举办桑托斯展览,建立1比1的模型,借助中国外销欧洲青花瓷器,还有受中东影响制造出来的一些产品。
除了展览之外,在教育方面,上博做了很多的工作。几年来做了将近70多场丝路沿线国际学者系列讲座,大概涉及十几个国家,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越南、巴基斯坦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考古,上海博物馆在8月6日派出一队到斯里兰卡考古。青龙镇考古出土唐宋时期的瓷器,把上海地区本身的历史中间这一段空白填补出来。早期新时代的东西很多,明清很多,唐宋这一块比较少,青龙镇的遗址,证明上海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支点。在这个基础上,拓展自己考古的业务,斯里兰卡是上博海外考古的项目。
文物保护方面和意大利有长期框架合作协议,每年都互派人员进行考察学习,举办研讨会。
最后一个就是人员交流。因为上海博物馆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的许多国家签订了长期合作备忘录,是综合性的,展览、人员等方面的交流都会进行合作,包括裱画师到其他国家进行裱画技能的培训。
这是上博在“一带一路”方面已经做的和正在做、将要做的工作,这是主要的。最后还要提到上海博物馆的东馆,它在上海的浦东。我们往年举办那么多展览,海关给予我们很多的支持。将来浦东馆和人民广场西馆隔江两望,一体两翼,东西呼应,这是未来上博的布局,浦东馆面积更大,自贸区是在浦东,期待以后在自贸区服务方面,尤其在文创方面有一些合作,能够把上海博物馆的事业能够推进的更好一点。
谢谢!
何建华:听了李馆长的介绍分享,心里痒痒的。上博不单单是穿越历史,同时国际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他们办展、教育、考古,文物保护人员交流,涉及的国家几十个。人员交流就有11个国家等,同时未来在浦东将会崛起一座比现有在人民广场的馆更为宏伟的新馆。所以在文博事业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说这些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器物的交流都是通过“一带一路”来实现的,今天我们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黄有方校长来到现场,海事大学在“一带一路”方面如何服务文化建设,我们听听他的一些高见。
黄有方: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论坛。“一带一路”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应该讲这是我们国家从清、民国这一段时间来最重要的一个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主体它可能是交通运输、货物贸易,所以在“一带一路”目前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布局我们的港口,布局我们的自由贸易区,布局我们的自由贸易港等等。但是真正意义上要使货物能够很流畅,要使贸易能够做得很好,实际上是离不开一些软环境的。比如说法律,比如说宗教等等,这些领域很重要。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到,因为“一带一路”上的人心相通、企业相通、贸易相通,这些相通的过程当中,艺术和文化是要高度重视的。艺术和文化为什么高度重视呢?它跟交通运输什么关系?或者货物有什么关系呢?之所以推出“一带一路”,或者今后发展“一带一路”,距离很重要。距离有客观的距离,有路程等等,还有一个心理上的距离。这个心理上的距离通过文化和艺术来沟通,会使它变得非常近。
我有一个体会:我有一次到意大利访问,和大学的校长谈合作。直奔主题谈学科科研的合作,这是一种方式。如果换另外一种方式,谈文化、谈体育、谈足球、谈艺术……我知道徐悲鸿也到意大利办过展,从这些切入口谈,这个距离就很近,因为“一带一路”也是非常注重艺术和体育的国家。这是我的一个体会,“一带一路”要重视文化和艺术。
第二个,文化和艺术可以使“一带一路”的距离变得更近。客观来讲,艺术品的整个交易量,包括我看到的材料和数据,如果从物流、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量是不大的。我们接触的中商海运、中国建设交通集团等,一般盘子很大,五千亿、六千亿的大盘子。这么大的盘子的企业,为什么一定重视文化和艺术呢?如果从经济总量的规模来讲,那是一个小case。但是客观上来讲,我碰到很多这种案例,它的这种商务的成功、企业业务的成功、贸易的成功,他在这个地区能不能买下一片地、建一个仓库、一个园区,实际上文化之间的交流,艺术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好的渠道。如果与当地的文化人士有很好的接触,而这些文化人士有他的渠道、他的沟通方式,这种渠道、方式对企业的发展会起一个很好的作用。所以,把“一带一路”和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我曾经参加过“一带一路”和体育怎么结合在一起的论坛,我也是同样发表我这样一种观点。实际上体育、文化、艺术都是相同的。
第三个方面,中国艺术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对中国了解之间,还要做进一步的沟通。在这样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自贸区为艺术品的贸易可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刚才上博介绍的情况非常好。我们到一些地方看了一些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当中,除非是一些有名的、大的博物馆,一般情况下,“一带一路”上的中小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欠缺的。或者说,我们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了解也是欠缺的。如果要走出去,缺少文化的沟通,障碍就会大一点。我高度关注自贸区,包括自贸区艺术品领域中的一些发展动态。在这方面我们要更加开放、自由的贸易环境,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解决包括制度、管理、成本这些方面的因素。这方面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
第四个方面,无论是“一带一路”也好,走出去也好,人才是很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艺术品要走出去,必须有一批懂得中国艺术品,而且热衷于中国艺术品宣传、教育、营销、管理的人才,引进来也好,走出去也好,我们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就是要有国际化的艺术品的管理、营销、经营人才。这些方面要予以关注。
最后一点,人对美学的追求、对艺术追求,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实际上是很天然的,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都有对美的追求。大学非常重要的宗旨就是给人以美学的熏陶和美学的教育。从我这个角度来讲,上海海事大学也一样,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现在大家都说高科技,智能技术会引发很多改变。我看美国的一份材料,在今后的十年当中,可能50%的作业都会受到挑战,或者50%作业被淘汰,因为智能技术和高科技会取代它。但是我相信文化和艺术是取代不了的,高科技很难取代文化和艺术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的宗旨也就是使一个人能够生活得更美好,使他在更高的境界、更高的环境当中生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感觉到大学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和艺术。
我就谈这些,谢谢!
何建华:谢谢黄校长。黄校长作为海事大学的校长,他培养的人才是做海上物流的。黄校长对人文的理解非常深刻,认为应当重视文化艺术在人们心灵沟通中的作用,同时在走出去、引进来这方面要注重发挥自贸区的作用,也要创造更为开放自由的贸易环境,培养国际化人文的人才、文化艺术交流人才。最后,他作为大学的校长,非常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并且面对所谓AI技术是不是能改变我们人们审美的趋势,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谢谢黄校长。
事实上所有的文化品进出都要通过海关,在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面,海关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有请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的关长黄恩培先生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见解。
黄恩培:主持人、各位来宾,下午好。2017年,我们自贸区区域内文化产业进出口的量已经达到了60亿,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在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来是我们海关的重点的工作。保税区海关在上海海关总署以及管委会协调领导下,在各个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理解下,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首先是制度创新。自贸区成立以来,我们海关,特别是自贸区海关、保税区海关,在制度创新上做了很多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2+8自贸区的制度在保税区先行先试,而且在全国得以复制、推广。其中有一项是简化美术品的审批和通关手续的制度,相信对美术品的进出关境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是我们始终坚持以信用管理作为导向。我们倡导便利守法导向,把信用制度嵌入海关管理当中,依托有关协管制度来倡导守法便利,使企业在守法的前提下享受到便利。
第三个我们始终以协同监管作为发力点,我们与各个管理单位进行了信息互通,建立起了联系沟通机制,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优势,开展我们海关的监管。这是我们日常在做的,并且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的措施。
有几个问题大家比较关心。一个是艺术品的进口关税问题。关税的税则是由国务院的税则委员会制定的,海关是一个监督管理执行的单位,但是海关还有一项职能,就是进行税则的调研。在我们的工作中,曾经发现过进口医药制品原料税率过高,通过关税调研向国务院的税则委员会进行了建议,税则委员会同意采纳我们的建议,使某一项进口制药的关税大幅度下降,这个不仅是一个企业得到了好处,整个行业都得到了好处。我想在我们自贸区,我们自贸区的海关也可以开展这项工作。在此之前,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艺术品也已列入了降税清单,进口关税调到了1%,增值税的税率也降到16%。我想一系列的降税对艺术品的进出口也会带来利好的消息。
第二个就是国务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海关目前跟商检进行合并,商检的队伍和职能并入到海关,4月1日已经完成了转立工作,目前开展进一步的业务上、队伍上的整合。最近我们也做了比较大的事情,就是报关报检单证进行整合,把原来两个单位的两百多项报关报检的业务整合为一百项,通过这样的整合,也会给大家带来更便捷的通关体验。近期对进出口货物的查验也进行了整合,原来查两次,海关查完,商检再查,现在一次性就可以完成查验要求,这对我们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也会带来好处。
第三个是关于进口博览会。进口博览会是“一带一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保税区的汽车、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医疗器械,包括文化产业等,共同成为七大板块之一。保税区海关对区内企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进出保税区参加进博会专门进行研究和部署。通过保税区先进区后报关以及出区展示展销一系列制度的推进,使我们的365天的常年展览落地在我们保税区内。我们一直讲6+365,进博会是6天,但是365天的常年展希望也能够通过我们的监管服务落地到保税区。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海关在企业的大力帮助支持下,通过我们努力工作,使我们的精准服务和监管能够提升大家的进出口通关感受度。
最后谢谢大家!
何建华:谢谢黄关长。黄关长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制度创新、信用管理、加强协同监管方面做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大家关注的艺术品进口关税如何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国家有关方面提出建议,我个人感觉这是自贸区应该做的一项工作。同时,在机构改革方面,现在海关正在跟商检进行合并,整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便利通关。比如说,查检合一就是在报关报检上更为便利,这样有利于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同时黄关长对如何服务好进口博览会也做了分享。谢谢黄关长。
今天有幸请到北京一位客人,北京市文物局市场处处长哈骏先生,下面请他分享一下作为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首都,在这方面如何提供政府管理和进行改进的?
哈骏: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物市场方面也是走在全国前列。北京目前一共有64家文物商店、197家文物拍卖企业。这些企业去年拍卖审核标的是26万多,举办911场拍卖会,里边大概有七百多场是网上拍卖。一共实现销售总额是200多亿元,总体占全国1/4-1/3左右。文物方面,北京在全国地位重要。
我们北京市文物局有三个主要处室:一是文保处,主要负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再一个是博物馆处,主要负责博物馆和可移动文物的管理。还有我们市场处,主要负责文物市场的管理,一个是民间文物的管理,还有北京文物和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规范管理。文物市场在市场处的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块工作。6月21日出台了推进文化创意创新发展的意见。7月底国家文物局推动了加强文物利用的实施意见。从政府的角度,对整个北京地区的文物文化工作的保护和利用可以说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最近做的几件事。在文物市场这一块,北京有个天竺保税区,北京市商务委、北京海关、北京文化局、北京文物局等八家单位联合推出了关于促进文物贸易发展的实施意见,原来的进关审核已经入区进行审核了。
再有对文物市场管理这一块,我们协同相关的单位,有商务委、工商、税务、文化执法,一块开展了对文物市场的远程监派工作,为了保证市场的纯洁,也保证交易合理合法,加强了监管。也是按照国务院放、管、服一系列要求做的具体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北京市场可以说稳中有进。
再有,北京在文创开发这一块也和外省市有了同步的一些举动。比如说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文化创意大赛,这个大赛主要是以大运河沿线七个省市辐射到全国大概20多个省市来做的一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项具体工作。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具体措施,一共是117条。北京市文物局现在正在承办北京文创大赛中文博展区相关的工作,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总的来讲,我们就想通过见物见人见精神的开发,把我们的文化推向市场,走向世界。
谢谢各位!
何建华:北京开的拍卖非常之多,同时北京市政府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提供了各种政策的引导,在文创开发方面手笔也很大,文创开发大赛要联合全国20多个省市来合作,要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见物见人见精神,使首都走到全国前列。我感觉分享非常好。
下一个环节请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他的学术问题是“一带一路”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家倾听他的高见。
荣跃明: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大概集中讲几个观点。从新世纪初我们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到现在,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我们国新办花了很多钱在纽约时代广场做中国人形象的广告。过去很多国内艺术团体组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十万元一场,其实观众没有外国人,不帮你组织观众,也没有商业演出的概念。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是拿着政府的钱组织一个团到外面走了一圈展示一下,交流效果不怎么样,花了钱也不少。
这么多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央提出了文化先行这么一个政策,就是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为五通奠定一个基础。因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要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实现,所谓的人心相通是五通的一个基础。文化部2016年专门制订了“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了五大任务。建立文化交流机制,搭建平台,推进对外文化的投资、贸易以及推进文化产业的国际间合作等等。
对文化交流的新认知,体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之前,我们国家的文化对外走出去更多被西方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很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效果不好,这跟文化交流的方式是有关系的。它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没有以一种成功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推动文化的走出去。现在我们正在慢慢的转型,从意识形态宣传正在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进行转型。
这个转型也面临很多的困难。它需要有文化产业的支撑,需要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现在正在面临媒介转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我们的媒介影响很深。过去我们讲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主要指传统的纸质媒体,现在互联网对传统的舆论阵地影响很大。
从20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大的趋势来看,以前所有的国家都是应用意识形态宣传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到上世纪40年代,美国形成传播学科学化,形成传播学理论,很多从事生产的资本大佬突然发现,我们可以用文化产品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利用文化艺术来包装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核心价值等等。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文化产业高度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美国的流行音乐、牛仔裤,包括日常生活用品都包含了很多文化的要素,成为对全世界各国青少年都有影响的生活方式。
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的文化交流模式、交流传播模式必须要有文化产业的支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晚,是改革开放之后再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以后,2006年以后,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了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进行转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我们的文化企业的竞争力非常有限,我们输出的主要是加工的产品。可能大家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圣经》印刷最大的国家,全世界百分之七八十的《圣经》是在中国印刷的,但是中国产品当中主要是加工的产品,真正的内容输出非常少。在文化内容方面是逆差非常大的。
在今天“一带一路”文化先行这么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当中,怎么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全球交流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在文化产业推进过程中,文化部也有很多的规划,十三五规划就是推出五大体系建设,其中包括文化体系的建设、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我觉得还要加一条很重要的,就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讲到这一点,就要跟自贸区就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也知道,上海自贸区设有中国国家级的自贸区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这是一个推动文化走出去,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平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非常大,我们文学所做过一些调查,大量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在外面两眼一抹黑,不了解投资对象国的法律,不了解他的文化历史,都不太了解。所以他出去的过程当中风险很大,经常会面临失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面,沿着“一带一路”,加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文化产业的合作共赢,自贸区、文化贸易这个基地,要发挥很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文化企业才能逐步走向世界,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优势和现代的创意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好的文化产品。只有通过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让世界各国真正的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就说这些,谢谢各位!
何建华:今天我们六位围绕文化自信、“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自贸区文化建设,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满满的干货。同时刚刚荣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小结。事实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伟大的倡议,它的根本理解是共商共建共享,我们应当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信心。
“一带一路”在五通中核心是民心相通,民之交在于利相融,利相融在于心相通,心不相通,视利为粪土。企业是文化走出去的实施主体,它需求巨大,要走向世界就要给它提供一个很好的服务。在企业这些市场主体引导下,如何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文化艺术的器物的载体传播出去,促进人心相通。我认为文化先行,艺术主导,道路曲折,前景美好,谢谢六位嘉宾,也谢谢在座的各位,谢谢!
来源:外高桥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