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区)文化交流研讨会观点集萃

日期:2018/10/09|点击:413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城市文明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区)创建,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18年9月27日,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文明”为主题的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区)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上海市奉贤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文明办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文明办联合主办,上海市全国文明城区奉贤区具体承办。

  上海市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文明办相关负责同志,三省一市所辖48个全国文明城市(区)的代表,其他部分城市代表以及奉贤区相关领导等260余人参加会议。

  此次研讨会上,有关部门介绍了奉贤区近年来围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积极打造“贤文化”品牌,坚持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两文兴家”,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来自上海市奉贤区、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嘉兴市、安徽省铜陵市等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工作情况作了交流发言。

  会上,上海市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文明办领导共同签署了 《关于开展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区)创建工作共建备忘录》。这也是三省一市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签署的首个正式文件,标志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进入经济融合、社会协调、生态合作、文化交流、文明共建等各领域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会前,各地代表还实地观摩了奉贤区内贤园、思言小学、杨王家风家训馆、贤苑美育基地。

  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任务。苏浙皖沪,区域位置紧密相连、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四地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也有着坚实的基础,是目前全国文明城市 (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上海市文明办将继续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合作共建,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三省一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江南文化重要的蕴育地,江南文化也蕴育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助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资源,并通过长三角地区的文明共建文化交流,不仅对文化本身,而且对于各地的经济、社会、民生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贤文化”走向“国际化”,“美文化”助推“一体化”

  中共奉贤区委书记、区文明委主任 庄木弟

  奉贤的特色就是“贤文化”,除了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奉贤每一个人的心坎上之外,“贤文化”如今承载的更高目标是“国际化”,让国际上的先进文化也融入到“贤文化”的建设中。同时,奉贤近年来着力建设“美文化”,致力于打造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推出美育工程,把公序良俗作为我们奉贤每一个农民,或者每一个老百姓应该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引导奉贤110万人民欣赏美,懂得美,热爱美。同时,一起来共同创造美。而这一个创造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者说奉贤美、奉贤强的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奉贤文明的城区、文明的行为、文明的思考,已经成为奉贤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成为奉贤人的骄傲。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奉贤将把文明城区创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勇于担当历史重任,推动“贤文化”、“美文化”这一区域特色文化走出长三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为长三角文化繁荣、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担当,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坚持“两文兴家”厚植城市文明

  中共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奉贤”两字,有着深厚的人文渊源,“先贤言子传道讲学”的历史佳话,成就了奉贤这个极具人文情怀的地名,也成为南上海特色“贤文化”的精神之源、思想之根。多年来,奉贤区坚持城市文化与精神文明“两文兴家”,以“贤文化”厚植城市文明内涵,自下而上形成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合力,突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文润城”的城市文明发展轨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奉贤就开始积极培育和践行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探索挖掘凝聚精神动力之源的家庭文化,推出“新风户、星级户”等创新做法。2007年,全区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主题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贤文化”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理念,“敬贤、学贤、扬贤、践贤”之风传递到了千家万户。2009年10月,二届区委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贤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使“贤文化”从最初的活动主题提升为地区发展战略。2015年,奉贤成功创建成为上海市郊首个全国文明城区,“贤文化”的积淀和滋养,推动奉贤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用家国情怀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何建华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如今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对长三角来说就是要用家国情怀来共同打造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是家与国同构以及共同体的意思,就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国际主义的家国情怀。正在大力推进的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而言,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文明是当务之急。要使党中央的顶层设计落地实施,不断增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构筑新一代“长三角人”这样一种共同的同心圆。

  共识已经形成,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开拓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胸怀和格局,如何营造创新网络、激发创新活力、吸引集聚人才;如何避免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圈和价值链,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奋力谱写全国文明城市群新时代华章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无锡地处长三角中部,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山水名城,是中国吴文化、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语言美、仪表美、行为美”为主要内容的“三美”教育发轫于无锡,并发展为席卷全国、长盛不衰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2015年2月,无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2017年11月,无锡创建工作再攀高峰,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蝉联荣誉,下辖江阴、宜兴两市双双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突出创建精细化管理,彰显城市文明形象。一是抓好日常管理,对城区502个管理单元明确管理力量和标准,推行路长制、河长制,由各级领导担任路长、河长包干定责。二是实施专项管理,按照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的思路,每年排出一批创建短板重点攻坚,相关整治情况事先在市主要媒体整版刊登,向人民报告、请人民监督;事后委托第三方评估,真正做到文明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三是运用法治管理,加快制定《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法规刚性培育市民守则意识,该《条例》已列入省人大2018年度优秀立法案例。

  携手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

  中共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祝亚伟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达、发展均衡的地区,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可圈可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嘉兴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已有8个地级市、6个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还有3个地级市和15个县(市)是提名城市;嘉兴是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下辖五个县(市)中已有1个全国文明城市、3个提名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水平全域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争取通过八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实现市和所辖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

  2017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虽分属吴、淮、徽语系,但合作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基因,从史前到当代,长三角城市群历史文脉绵延一贯,这里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又汇聚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端午文化、运河文化、水乡文化、名人文化,这些都是在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中应当共同守护、开发的文化资源宝库。

  文明应是国民追求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鲍鹏山

  文明体现在国民的生活里面,体现在国民的气质里面,体现在国民的人际交往里面。今天很多人缺少的不是聪明,是德性;不是知识,是良知;不是技术能力,是价值判断力;不是富裕的物质条件,而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要不要万众一心,要不要有秩序,这个最终不是靠权力管控,而是靠国民自己有没有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一种文明的习惯。

  文明不是做事的结果,文明是做事的过程和手段。文明不是社会运作的目标,文明是社会运作的方式。对文明最好的理解,它不是最终的目标,它是一个过程,它是社会运作的一种方式。

  厚植文化根脉 涵育城市文明

  中共铜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 昌红梅

  铜陵地处长三角西翼、安徽省中南部,总人口约170万,面积3008平方公里,拥有3000多年的采冶铜历史,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成功蝉联第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我们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文化沃土滋养城市气质,探索走出一条铜陵特色的文明创建之路。

  比如2017年起,创新实施“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整理编印优良家训家风读本,打造家训家风展示馆、示范街等宣传展示阵地,开展“经典诵读”和优良家风家训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四进”活动。在全国首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三合一”服务综合体,建成54个全民阅读点;开创性地设计了农村文化墙,既美化乡村、又传播文明,既有“书卷气”、又有“泥土味”,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典型案例,并获得文化部“群星奖”。

铜是铜陵的城市文化符号,我们将这一元素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深刻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自觉传承城市文化记忆。铜博物馆、国际铜雕艺术园的相继落成,成为铜陵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彰显了城市气质,凝聚了城市精神。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圈和价值链,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来源:解放日报2018-09-29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