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刚刚!这位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的讲解专家,在上海社科院大家讲坛上都说了些啥

日期:2018/10/08|点击:575

2018年9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大家讲坛(第八期),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本次讲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联合主办,主题围绕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汇集专家智慧,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作出贡献。

讲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上丝路研究室主任李国强研究员,担当主旨演讲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先生担任点评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主任金永明主持了论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在致辞中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不可逆的经济全球化现实,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从经贸往来的商路连接起彼此人民的心路,让“一带一路”沿线及参与各国看到了互利共赢前景,古老的丝路再次焕发生机,“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赋予新内涵,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的国际共识。现在面对的问题是,社会上还存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模糊认识,比如怎样看待资本项海外投资行为、推动中非合作是否只交穷朋友、如何在世界变局中实现新全球化再平衡等,亟待提升公众认知。有鉴于此,学界与智库专家学者应当负起责任担当,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论坛、交流游说、发表文章等多种途径,发挥智力支持作用,推进“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实现促进世界各国合作互赢的发展愿景。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原副局长王飞在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五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先后与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所蕴含的时代性、和平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有益性等特质;得益于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不断丰富和举措的完善,包括通过政府文件予以确认和支持、构筑平台和提供丝路基金等保障性机制和制度。换言之,“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契合周边沿线国家的发展要求和愿景,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自2013年1月成立以来,对海洋战略性问题展开了持续研究和讨论,包括举行专题性会议和发布重要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咨询和科研成果,得到全国海洋学人、海洋工作者的重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切实的智力支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李国强研究员做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的报告。李国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引进人才,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上丝路研究室主任等。2016年4月29日,李国强研究员为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做有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报告。2016年8月17日应邀参加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座谈会,是社会科学界主要代表。2018年8月27日作为社科界的主要代表应邀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

李国强研究员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它与古代丝绸之路之间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距今2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开启了世界与中国相连通的大门,也形成了两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总结历史可以得出四条结论:一是古代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一道路,而是由众多通道组成。二是古代丝绸之路首次开辟东西方大通道,是人类历史上经贸交流的里程碑。三是古代丝绸之路首次实现科学技术大传播,是人类社会和生产方式巨变的孵化器。四是古代丝绸之路首开人类文明交流先河,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平交往的典范,谱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华丽乐章。

所以,“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指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更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翻版,而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一带一路”倡议汲取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精髓,传承的是古代丝绸文明的精神,致力于打造的是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从历史中汲取的宝贵经验是,首先经济社会繁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动因。其次,政府引导主体和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再次,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前提。第四,开放包容是“一带一路”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五,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倡议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内涵包括:“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倡议。“一带一路”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的倡议。“一带一路”是开放、灵活和渐进发展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以互联互通为基石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以人文交流为支撑的倡议。

“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的进展与成效表现在:国际共识日益增多;金融支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产能合作加快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欧班列品牌业已形成。

当然,“一带一路”建设也要防范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债务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冲击。 

“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要坚持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在点评环节中认为, 李国强研究员的报告从历史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一带一路”的演进过程,以中国为出发点讲“一带一路”,具有创新意义。 

在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讲当代实践,李国强研究员的报告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总体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七大板块:中国和东亚、中亚和高加索、东南亚和南亚、俄罗斯、西亚、非洲、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包括四大块:东海、南海、印度洋、地中海。习主席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延伸地带和全球辐射作用,延伸地带就是把环太平洋、澳大利亚、新西兰包括进去,全球辐射作用则指对北美、南美和全球的影响。

报告着重讲了文明交流互鉴,这非常重要。 “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不同文明之间的断裂带,因此导致冲突。但是,文明断裂带又是文明融合带,千百年来,各民族、宗教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对话、交流、融合是主流,冲突只是支流。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10月01日

文字:王多|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