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着力解决先发与后发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日期:2018/08/22|点击:229

  

8月16日,由上海社科院和盐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盐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来自上海的智库专家与盐城本地的学者共同围绕长三角一体现化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智慧。

提高经济密度,巩固竞争实力

张晖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基于经济社会存量规模实力,盐城以大型二类城市跻身长三角城市群,以“两海两绿”的新定位,谋求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厚植发展基础,加强产业集群,提高经济密度,巩固竞争实力。通过全方位盘点历史文化、地缘空间、产业存量、生态资源、社会资本,梳理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层次资源构造,凝练塑造城市区域发展形象,加强传播推广,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集聚吸引力,促进区域发展与外部环境和各类资源信息的对接。

以区域内已经形成的具有产业技术竞争实力龙头企业引领,加快产业集群能力建设,在空间规划、产融结合、技术研发、品牌打造、规模成长、关联延展、物流服务、人才集聚、生活配套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存量与增量互动、政府与市场协同、官方与民间合力的新发展模式。

加强区域空间规划,顺应中国经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长期形成的南北向物流信息人才金融等各类资源流动的基本特点,处理好本市地域空间因港口优势能力释放所生成的东西向各类资源整合拓展的特殊机遇。在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建设、物流规划配套、产业园区拓展、人口分布导引等方面,尤其是作为大型城市在城市集聚能力发挥的同时形成对周边的扩散带动效应,形成南北向与东西向、区域内与区域外、规模成长与能级提升有机有序的投资和项目安排秩序,更好地发挥区域地理空间的集聚扩散能力。

在接轨上海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李晓奇 盐城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接轨上海这个老话题增添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对于域内像盐城这样的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而言,要抢抓国家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即将融入上海一小时高铁经济圈的机遇,通过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一要着力完善沿海大通道,实现接轨上海与开放沿海联动并进。在高度重视南向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区域内高铁、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加强东西向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盐城港作为上海组合港的功能和地位,强化港口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强化港口腹地拓展,促进盐城加快由一个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转型。

二要着力打造开放大平台,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盐城在国家层面有中韩产业园、在省际层面有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这样的大平台,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要认真研究、细化落实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具体措施,既要关注长三角经济存量调整,积极承载适合自身、从上海疏解出来的非核心功能,更要关注上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增量领域和环节,主动对接和融入,参与分工和合作,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协同力量。

三要着力优化营商大环境,提高开放水平和工作标准。学习上海,按照世界先进标准,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主动接受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品牌影响,全面提升盐城的消费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资环境、便民高效的政务环境、心灵相通的人文环境。

 

发挥上海核心城市作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周效门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处处长/教授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世元。未来几年长三角城市群要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经济能级的提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首先体现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能级的提升。2018年上半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GDP总量8.5万亿元,全年大概17万亿元左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经济总量将达到40万亿元左右。

二是创新能力提升。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科技部有关机构今年公布的资料,目前,全国金融科技行业21家独角兽企业,长三角城市群占一半。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分析,2018年以来上海互联网行业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加速涌现,包括平安好医生、齐家网、汇付天下、灿谷和目前火热的拼多多等。

三是同城化获得感提升。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目前临近的短头路打通了,由通变畅,由慢变快了,百姓有获得感,政府有成就感,企业家有紧迫感。从整个长三角26个城市群看,更高质量一体化还要看末梢的几个城市同城化水平如何。北端看盐城,明后年盐城高铁到上海1个小时,要素流动更快了,盐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未来潜力很大;南端看台州,台州台州民营经济发达,与上海联动将不断深化;西端看湖州和安庆。明后年湖州到上海高铁仅45分钟。湖州的独特性在于它是长三角中唯一的苏浙皖交界地,区位独特。湖州与上海同城化意义重大。

接轨上海,实现盐城高质量发展

赵永亮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沪盐虽在历史文化、土地资源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毕竟经济、文化、地理差异很大,上海与盐城并不毗邻,相隔南通,上海周边城市(苏州、嘉兴、南通)也具有较好的接轨上海基础。因此盐城定位应该为主动接轨上海,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分工的层次,推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的合作。

实现合理分工是构建区域产业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取得未来发展持久优势的根本所在。要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确定盐城产业发展方向和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确定重点产业的主攻方向。未来沪盐产业合作主要以垂直型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垂直型合作即以一个或多个制成品为核心建立相应的与之互补、依附性强的产业合作,这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合作的主要方式。合作的初期可以尝试首先以垂直型合作为主,逐步过渡到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相结合的合作方式。

从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看,产业价值链上制造与服务环节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产品本地化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趋势加强,市场逐渐成为驱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发展动力,构成产业价值链主体的企业一方面存在由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组织模式趋向扁平化,大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虚拟生产网络正逐渐形成,企业联合研发趋势突显。区域合作应紧跟这些世界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步伐,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价值链构筑。

区域城市如何把准长三角发展脉搏

章玉贵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教授

从经济总量与格局变迁来看,面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区以杭州为代表的创新型城市的竞争,上海原先拥有的先行发展优势有的正在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在培育之中。但上海之于我国经济与科技格局中的重要性不会因此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上海在金融市场、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优势,是一般核心城市难以比拟的。从操作层面来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亟需整合金融市场、服务贸易、研发资源与前沿科技,消除产业同构,构建高度网络化的金融、创新、制造与营销服务体系,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服务的系统集成,以最终实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优化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近几年着力推进的“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指向。多年来,各级政府习惯于“抓项目”,尤其是大项目,而“营造环境”的本领明显不够或者热情不足。营商环境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能够激活营商禀赋与创业积极性的公平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一个经济体、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如何,不仅是衡量政府、企业与市场三者关系的风向标,更是塑造或巩固一国或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石。营造上佳的商业环境,我国香港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迄今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尽管近年来香港由于商务成本过高增加了跨国企业在香港的运营成本,但香港仍是亚洲最重要的营商中心之一。

就盐城而言,若要做到精准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进而在世界经济之极的格局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整固与深化:一是精细化打造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二是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能力。三是积极培育与引进一大批具有区域和国际视野、懂得全球性金融与管理工具同时又有浓烈地方情怀的战略性人才。

盐城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发展对策研究

陈洪全 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盐城定位放到大上海都市圈及世界维度,纳入到上海拓展区整体规划,按照长三角城市群大城市,与宁波、无锡、常州等城市同等量级谋划,加快主城区与大丰区融合,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拓展城市空间发展轴向,构建以沿海城市发展轴为主轴(南北向),淮河流域城市带为拓展(东西向)的 “T”型空间格局,打造长三角北翼门户。

重点推进“飞地经济”与总部经济同步升级。盐城作为上海最大域外“飞地”,面积约为上海市总面积的1/20,按照上海市平均人口密度和经济强度,将集聚100万人口、1300亿经济产值,真正成为“苏北的小上海”。同属上海“飞地”的洋山港,保税港区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占到上海港40%以上,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点。因此,盐城上海“飞地”经济落差很大,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大对盐城“飞地”的重视及投入力度,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从“米袋子”、“菜篮子”升级到“钱袋子”,打造“飞地”经济示范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盐城建市二千多年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聚焦海盐文化、铁军文化,淮剧文化,移民文化,以淮剧为媒,以知青馆为纽带,重塑沪盐文化情感。同时,打造生态文化,推介好盐城的“湿地之都”和“好空气”,积极参与上海崇明岛“世界生态岛”共建,把上海崇明岛建设和盐城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有机组合,构建长江大湾区生态圈。另外,加强与长三角及上海城市文化推介融入,打造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共同体。

彰显后发优势站在巨人肩膀上谋求高质量发展

何建华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站在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发展的关键节点,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后发展地区城市是否跟随先发展地区城市亦步亦趋,或简单成为承接并消化先发展地区城市过剩产能与非核心功能的承载地?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挥自身独特的后发优势,谋划并绘就高质量发展地图?这也就启示长三角后发地区城市: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应当客观理性地分析并认知自身的独特后发优势,在长三角整体发展明确自身定位、提升独特功能、谋求共同发展。严格意义上说,后发就是一种优势,因为历史沉淀负担相对较轻,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小;可以学习借鉴先发展地区城市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少付出沉重学费;可以与先发展地区城市紧密合作,实现高质量高品质高水平对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动自身发展。

 

以盐城为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唯一的苏北地区城市,盐城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中站高望远、胸怀大志,树立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的“两高”愿景目标,确定了产业强市为根基、生态立市为命脉、富民兴市为宗旨的“三市”发展战略,明确了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两海两绿”实现路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思路清晰、举措可操,在新时代谋求新作为谱写新篇章。盐城为何有如此底气、如此雄心、如此魄力,原因在于这片土地上富集八大后发优势:海即沿海中部区位优势;空即“空间大”资源禀赋优势;外即中韩合作品牌优势;地即大丰307平方公里上海飞地传统优势;新即创业创新优势;绿即绿色生态优势;通即沿海高铁与苏北苏中交通枢纽优势;文即人文历史优势。正是根植于这些独特后发优势,盐城谋求沪盐两地互惠、实现合作共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发展上台阶。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8月21日

文字:王多|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