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由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研究中心、浦东新区书院镇人民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与本土文化发展”专家研讨会,在书院镇举行。与会专家以乡村文化发展建设为切入点,从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产业、科技、互联网、旅游经济等多个维度,共同为乡村文化振兴献计献策贡献智慧。
浦东新区原常委、宣传部长邵煜栋认为,乡村文化建设要以经养文,以文促经。乡镇都有自己的经济抓手,但讲故事,注入文化的张力普遍不够,比如葡萄精品有了,但认知程度也要提上来,现在还缺少葡萄科普介绍、文化诗词、名人故事等文化内涵注入,如何进一步融合经济和文化,乡镇政府要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进一步做文章。乡村文化建设要把拳头握起来,把触角伸出去。比如鲜花港只有郁金香,花期还短,后续发展要用好各级资源,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引进资金。乡村文化建设还要挖出珍珠,串成项链。就是要系统化,通盘考虑,把优质资源串起来,发挥最大效用。乡村文化建设根本上讲要登高望远,接天立地。要将阳光雨露接下来,根长在地下,树才能枝繁叶茂;不能盲目跟风,要多挖掘新点子、多做实做好旧基础;同时用好媒体资源,交深朋友,引起社会更高关注。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认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城乡差别,加快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为此,必须把握乡村振兴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把握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还是特色小镇建设,所有成功案例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是将乡村发展中,人、文、地、产、景五个核心要素加以整合,即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本土文化、地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环境景观优美怡人等多元目标并举,通过整合发展使之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可持续的乡村现代化发展新路;二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抓住本土文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是农民生活的现代化,乡村本土文化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标志,也是一个乡村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根本。在推进乡村本土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梳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加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以新的艺术样式和文化形态彰显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使之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在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地方特色的提练和概括,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特色的辨识度。
浦东新区书院镇程渡江镇长介绍了书院镇对乡村文化建设具体做法上的一些思考:在乡村形态上,将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和美丽庭院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农林水”联动、宅田路统筹,乡村民居风格更多体现江南文化,让村庄形态上更美,实现庭院有温度、良田可漫步、乡愁能寄托。在产业形态上,紧紧围绕发展都市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充分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体现传统耕读文化特色,将诗情画意寓于产业发展,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营造都市人追求的田园生活氛围。在推进路径上,通过充分调研及借助“外脑”,编制书院镇“人文规划”,把传统文化整理发掘和发展传承的总目标和基调确定下来,计划利用3—5年时间,分步推进一些文化项目,逐步呈现书院镇的文化魅力。在文化载体上,在村居布点建设文化小礼堂、文化小舞台、农家小书房、诗画长廊、文化休闲亭等,将文化惠民资源下沉基层,扩展和丰富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体验,提升老百姓对“文化书院”的获得感、参与度。在文化品牌上,充分利用耕读文化、滩涂文化、蓝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书院四大文化资源优势,聚焦文创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做强“西瓜文化村”“葡萄艺术村”“石雕非遗村”“英雄纪念村”等“一村一品”文化项目,塑造、传播丰满厚重精致美丽的书院乡村新形象。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刘梓良认为,要在更高层面上,打造既具有本地特色,又展现时代风采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典型。第一,要有战略规划,体现创新性。要把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构建具有凝聚力的乡村文化、彰显本地特色、发展支柱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系统布局。第二,要注重运行方式,把握规律性。一个乡镇,就是一个社会,社会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一定要遵循文化、政治、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第三,要重视功能定位,体现时代性。在文化建设上,引领价值不能错位;在政府职能上,服务功能不能偏离;在经济创新上,动能不能滞后。第四,发展动能,要抓住根本性。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有什么资源和技术,就开展什么经济活动。今天,立足于从知识经济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倒过来思考,即有什么样的人才,就可以办什么样的事业。为此,我们应立足长远,抓住根本,把全面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作为振兴书院镇的一种最大、最丰富的战略资源,加以重视,进行有效开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和根本力量。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效门研究员认为,乡村文化战略应始终不断地挖掘“文化元素”,培育“文化氛围”,打响“文化品牌”。上海郊区,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市区的时间距离越来越近,收益于上海国际化城市的影响,海派文化倡导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痕迹应该在上海郊区建设中有所体现。乡村文化建设要注重提高”四个力“:一是注重前瞻性的规划能力。规划不能成为发展的阻力,应该成为发展的推动力;二是注重务实的策划能力。策划不能海阔天空,无边无际,要牢牢地立足于书院镇实际。三是注重可以动用的财力。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镇级政府一定要量力而行。四是注重农民参与的动力。没有农民的热情参与,乡村振兴有难度,打响上海郊区的“文化品牌”就会缺少主体。
上海改革发展研究院总经济师赵宇刚认为,乡村振兴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只要依托区位条件、文化符号、生态环境、产业前景,就有条件成为上海深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规律、体现全球城市郊区特色,独具江南农村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此,第一,在发展模式上,突出“以我为主”,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方式要把握中央要求,扣住自身特色,切忌千篇一律,低水平重复,高成本浪费。第二,在发展思路上,突出“ 四个先”,要先规划,统筹考虑生活、生态、生产三个功能的合理布局;要先环境,作为后发区域,要舍得在环境上下功夫,投资源;要先品牌,通过树立乡村品牌,推动乡村建设全面深化;要先项目,加强项目策划能力,通过一些有影响力的项目的建设,提升影响力。
上海市科协原副主席、《科技精英》主编杨建荣认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需要把科学普及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品质,使科学普及不缺席上海郊区的乡村文化建设。第一,科学普及要融入总体规划。在顶层设计上把科学普及融入乡村的发展规划,用成熟的市区科普工作经验与乡村本土实际有机结合,使科学普及成为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重要理念。第二,在公民(村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上下功夫。公民(村民)是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科学普及活动的广泛开展等,指导引导公民(村民)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交流交际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公民(村民)的科学素养。第三,注重科学普及的载体建设。可依托新农村建设,在治污增绿、综合治理中小河道、乡村道路、民居建设和管理以及一二三产融合上,积极融入科普元素,建立科学普及工作、学习和活动的载体;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方式方法,全员全程全时空,把科学普及与互联网融为一体,推动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上海体育学院讲师张帆博士认为,互联网技术正在孕育并催生新经济形态,改变着大众消费习惯与审美情趣。乡村本土文化品牌建设定位清晰,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优化本土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互联网新经济实现无缝对接,建设乡村美丽庭院。乡村文化品牌的建设应该注重新经济的几个关键词:一是分享,提升文化品牌传播的“分享动机”。在社交媒体传播的时代对文化遗产、文化符号的整合与提炼,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的“分享动机”,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二是“体验”,体验经济的特点是强互动性和映像性,变被动为主动。与单纯外在的参观、购买行为相比,体验能够带来的是内在的情绪变化,并且体验带来的记忆更为深刻而持久。因此在文化产品的展示方面应该设计更为丰富的体验环节,让人们获得沉浸式感受。三是“场景”,场景化的设计是从用户的体验角度出发,将在一个场景之下的各种元素综合起来的设计思路。
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商务委副主任马学杰博士认为,结合上海“打响文化品牌”和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四高”新要求,即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素质人才,乡村文化建设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区客流的实际需求,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大胆试点特色民宿新业态,打造具有海派乡村文化特征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的服务经济共享综合体。就书院镇而言,一是书院镇的立镇之本是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之魂也应该是文化。两百多年所积淀的牧鱼农耕乡土民俗,崇尚知识和文化的进步思想和淳朴民风恰是当前十分珍贵、值得弘扬光大的。二是基于浦东两年来特色民宿试点经验和成果,以及宿予、馨庐、谧舍等优秀民宿项目的探索和做法,书院镇应积极试点特色民宿新业态。三是以特色民宿为平台,积极打造具有本土海派乡村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农产品品牌、特色服务品牌,要尽快推出传播载体,塑造本土IP,勇于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从后卫变前锋的角色转换。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认为,上海着力打响四大品牌,其中“文化品牌”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应当不能让市郊大地上的乡村本土文化缺席。虽然去年上海农业占全市生产总值仅0.33%,但郊区大地上沉淀的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弥足珍贵。以书院镇为例,特色文化资源就有耕读文化、滩涂文化、民间非遗文化等,如果不注重保护发掘、传承弘扬,就会在快速城市化中被蚕食、损害以至消失。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在做大做强做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同时,务必应当防止“灯下黑”,注重市郊大地上乡村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承。一是应当对市郊乡村文化珍贵资源进行梳理,做到登记在册、心中有数;二是应组织专业力量对市郊乡村文化进行研究,制定保护传承振兴整体规划与实现方案;三是加大传播力度,像市区保护优秀历史建筑那样,形成市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社会共识。在推进乡村文化战略中,上海应当高度重视市郊乡村文化,不给后人留下遗憾。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