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有着这样一些数据: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机动车达到300多万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球城市之首,每天超过1000万人次通过地铁出行。在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如何不断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始终备受关注。
7月1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外发布《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8),对上海社会发展进行了扫描,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蓝皮书对上海民生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并认为,上海民生民意指数总体保持中上水平。2017年,上海民生民意发展指数得分为126.23,其中,反映客观指标的民生指数得分为127.23,反映主观指标的民意指数得分为124.67。在民意指标中,市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度”水平最高,“安全感”则相对较低。与2015年、2016年的数据比较发现,上海的民生指数持续上升,“信心度”相对较高。
《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8)以社会管理精细化为年度主题,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誉主编为卢汉龙,主编为杨雄、周海旺。
蓝皮书表示,总体上,上海社会发展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客观民生与主观民意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与2015年、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后,蓝皮书发现,2017年,上海民生民意指数分别高出1.40、1.18,其中,民生指数分别高出3.63和0.85,民意指数得分则较2015年低2.01,较2016年高1.39。研究团队认为,这说明,近三年来上海民生状况持续得到改善,故客观民生指数得分进一步提高,而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民意指数得分2016年出现下降、2017年回升,既有市民的期望水平提高、参照系变化等原因,也说明去年以来上海民生发展的成绩得到市民认同而再度提升。
蓝皮书表示,从民生指数来看,2017年上海在“劳动就业”“收入消费”“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居住环境”六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46.11、115.07、128.64、114.14、124.84、132.30。从中可以看出,在民生发展状况方面,“劳动就业”“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的情况最好,明显高于民生指数得分均值,而“社会保障”“收入消费”相对较低。
蓝皮书进一步表示,从民意指数来看,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认同度”“信心度”得分均值分别为123.21、122.91、122.95、129.63。由此可见,市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度”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安全感”得分方面则相对较低。相比2016年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幸福感”,其余三项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蓝皮书认为,总体来看,上海在推动新时代民生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此同时,上海民生建设当前仍存在一些“短板”,如劳动者的工作质量仍有提升空间,公共文化覆盖面仍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等。与之相应的,市民在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和社会信心等主观民意方面,也存在着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上海的民生领域须在提升劳动者工作质量、优化居民收入结构、丰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
根据指标反映的情况,对未来上海社会民生建设,蓝皮书也重点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要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市场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居民的财产保险意识,提升居民的理财水平。二是要深入推动社会发展公平化均等化,要进一步深化城市就业、教育、医疗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外,蓝皮书中还首次发布了上海社会发展指数,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进行比较后发现,四座城市中上海的社会发展均衡程度最高,上海社会发展指数综合得分69.61,次于北京,优于天津和重庆。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