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新华日报社和仪征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中共仪征市委宣传部等承办的“2018茶话园博·走进园博时代发展论坛”在仪征举行。
今年9月28日,仪征市将承办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2021年4月至10月,还将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两次盛大的园艺博览会(简称“两园”)均选址在仪征市枣林湾旅游度假区。那么,如何办好这两大盛会,最大限度弘扬园博精神、放大园博效应,如何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后园博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打造一届“永不落幕”的园博会,正是本次论坛要研讨解决的问题。
办一届美丽精彩、惠民乐民的园博会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姜 龙
自古以来扬州园林就闻名于世,以瘦西湖为代表的经典园林,既展示了扬州园林技艺的高超,又满足了人民的鉴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大力推进现代园林建设,精心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全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健康、绿色的美好生活需求。新时代、新园博、新扬州,承办好2018年省园博会,是扬州“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做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同时也为2021年承办世界园博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届省园博会以“特色江苏、美好生活”为主题,选址仪征市枣林湾,地貌独特,风景优美。扬州整合周边山水资源,切实把园博会规划好、建设好、运营好,把省园博会办成美丽、精彩、惠民乐民的盛会,并同步谋划后园博时代文章,努力将园博会留下的一批园林景点打造为新的旅游热点。
让园博成为推动仪征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
扬州市委常委、仪征市委书记 王炳松
仪征是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一座产业特色十分鲜明的滨江城市。近年来,我们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不断培植绿色增长动力,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正是得益于对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懈坚守、对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促成了2018省园艺博览会、2021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仪征枣林湾,这也为仪征推动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两园建设正在有力有序推进。我们举办园博会,不仅要把展园建得精致、展会办得精彩,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更要通过两园举办,助推产业、城市、环境的全方位提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在确保展园如期开园、展会顺利举办的同时,坚定不移做好园博后续开发这篇大文章。我们将牢牢抓住举办两园的契机,把仪征的发展放到扬子江城市群和宁镇扬一体化中谋划和定位,大力引进生态+、文创文旅、健康养老等业态,加速集聚科教、人才等优质资源,积极培育园艺展览、主题论坛、专业展会等会展经济,切实把园博的“眼球效应”“品牌效应”转化为仪征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努力实现园博效应的最大化。
园博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体现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 魏加宁
今天我们研讨的重点,就是后园博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定义高质量发展?我个人认为,高质量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过去的以GDP为中心,转向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巧投资、稳出口、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高效益,包容性、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仪征的高质量发展,就体现在正在筹办的两大园博会上。因为老百姓需要更多优质休闲旅游资源,所以今后的发展就要围绕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来谋划。园博会未来能发展成城市资本,这就是绿色发展,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那么如何来实现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仪征来说,也要体现在政策的转型。未来的发展更多是要靠新型产业政策。为了把这些事情做好,相应的就要加快改革,尤其是机构的改革步伐。今天的这个论坛,也是仪征市思想解放的一个启动仪式。从我国的发展阶段看,每到着急阶段,都要有一次思想大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带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只有思想充分解放,才能带来新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从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放大“园博效应”要创新高品质供给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何建华
后园博时代,“园博效应”如何持续发力?我认为贵在发掘传承,创新展示丰富独特的高品质资源供给。对仪征来说,进入后园博时代后,高品质供给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高品质生态环境,天蓝水清地绿花美;二是高品质园林景观,千年园林文化的现代精致表述;三是高品质周到服务,让游览欣赏者内心感觉温暖;四是高品质场景体验,让游客沉浸其中久久难以释怀;五是高品质文化享受,从本土化特色文化中发掘其精华并予以传承,放大“园博效应”。
对于放大“园博效应”,我有四点建议:一是精心打造现代园博。以扬州千年园林为参照坐标,精心设计打造,让底蕴深厚的园林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二是切实带动城市发展。学习借鉴北京办奥运、上海办世博、青岛办上合等成功经验,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全方位谋篇布局、聚焦发力。三是培育城市品牌名片。借力“园博效应”,重塑仪征城市品牌形象,注入文化重镇、生态特色、运河城市等要素。四是加大传播推广力度。运用传统主流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讲好扬州仪征园博故事,提升仪征知晓度、美誉度。
“后园博时代”应做到城区即景区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 张鸿雁
当前各地举办园博会,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地方文化底蕴挖掘不够,缺乏世界眼光;二是创意产业链不完整,有空间无业态;这就造成大多数园博会最后成了城市公园,后续维护费用高,没有可持续性,留下的物化景观不能够持续。
那么,举办园博会,创新的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唯一性。如果省内每个城市办园博会时,都是把13个城市的景观搬来,这和到当地去看有什么区别?因此,办好园博会,就是要创造差异。我们的园林和别处有没有十种二十种不一样的地方?要做到这些,要么超前定位,要么空隙定位,要么分成定位,只有充分进行园林定位的思考,园博会才能成功。园博会要有空间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还要有景观特色、组合特色,这样才能给出游客到仪征园博会的“十大理由”。
最后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后园博时代,应做到城区即景区,处处有景观。引入“泛公园”概念,将仪征建成一个大公园;二是把城市当做艺术品来打造,构建高品质生活环境,融入城市如家的理念,把森林引入城市;三是建构城市文化资本,建构主客共享的文化体系。最后,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一百年后,我们建的这个园林能不能成为后人的共同记忆?
园博会将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
江苏省政府参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徐康宁
在昨天的调研中,我看到了一个绿色的仪征、美丽的仪征和属于市民的仪征。对仪征来说,举办园博会,是提升城市内涵与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契机,打造城市新的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在社会上的一种印记和认知,仪征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
举办园博会,还将有力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宁镇扬一体化既需要基础设施的联通,也需要公共产品的打造。在宁镇扬一体化板块中打造一个大容量的绿色空间,可以形成公共产品平台,来为这三个城市共同服务。
提几点建议:一是园博会面向的市场要扩大至长三角范围,将园博会做成在长三角地区也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绿色空间,以“绿色”“园艺”为主题的旅游新型载体,这样才会有雄厚的市场基础。二是要结合这次契机,进一步提升仪征的城市化水平,加快仪征城市化的进程,提升仪征本身城市的能级。三是在后园博时代,还要加快对接一些重大产业项目,来促进大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四是要打造特色小镇,将来不要把这个园子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公园,一定要围绕着园博会的原址,在周围打造特色小镇。
业内专家话“园博” >>>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茶话园博”,我想谈一下生态茶园的建设。茶产业是生态效益比经济效益更加明显的一个产业。仪征打造园博园,可以跟茶园相结合,把茶文化节与茶博会相结合,通过申报一些活动来提高它的知名度。
对于生态茶园的建设,有几个方面要注意,如加强水土保持、合理种植遮荫树和行道树、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借鉴先进理念,比如刚才我讲到的学习日本的多元开发,学习斯里兰卡把旅游业和茶产业相结合的路径。
日本对茶的多用途开发,对我们是一个启示。比如茶旅结合,把茶园和各种业态融合在一起,跟民宿、牧场等旅游元素融合,要注重开发多元化的利用,茶叶不仅是用来喝的,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蛋糕、冰淇淋、保健品、生活日用品、香皂、润肤乳、润唇膏等。茶叶的多元开发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也与我们的园博会举办目的不谋而合。仪征要做好茶园与园博园融合发展,这样后园博时代的文章,会更加多姿多彩。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朱旭君
唐山市2016年承办了世园会,既有成功的一面,有经验可总结;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有教训可查找。结合唐山世园会,我为仪征省园博会总结了四条体会:
一是全面深入的调查论证,是办好园博会的重要基础。如对国内外承办过类似展会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向专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咨询求教,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向全市各界征求意见建议等。
二是明确清晰的办会目的,是办好园博会的首要前提。在广泛深入调查论证后,要尽快确定办会目的、基本原则、主要阶段划分、基本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
三是尊重科学搞建设,是办好重大活动关键环节。在制定各类规划和方案时,应多方听取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力求规划方案趋于科学完备。
四是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是办好园博会的根本保障。筹备期各类规划和方案的调整修改,要依法依规办事。应主动邀请审计部门进行跟踪审计,以免出现“说不清”的遗留问题。
——原唐山世园会执委办副主任薛绍江
我讲的是“运营前置”在会展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从运营角度上对项目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进行运营前置的一个提醒。运营前置就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从运营的角度提前系统地整合产业业态、规划策划、建设施工、品牌推广、成本控制,结合项目实际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建设。
世园会目前有两个统筹。第一个统筹是省园会和世园会的统筹,第二个是会展期和会后运营期的统筹。我们在实际的园区建设和景区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好多因为缺乏运营思维,忽略项目后期的运营因素,造成项目先天不足。因此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统筹,同时做好全程的管理,包括质量、成本、进度等等,并对未来的调整空间作出适度的预留。
——中青旅博汇会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监 张卫军
结合西安世博园的一些运营过程,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共有四点。一是世园会后,会有一个低谷忍耐期。西安世园会接待人次达1572万人次。但闭幕之后三年左右的期间,每年游客只有200万左右。从第四年开始,客流量再慢慢不断增加。二是园博的选址问题。当时西安世博会选址,让我们丧失了三条边的商业价值,希望仪征能够避免当时我们这一个不成功的教训。三是商业建设,我们当时一共有三大服务区,这三大服务区在建设时全部都是按照组团来进行建设的,但实际上组团建设并不适合游客在里面商业动线的运作。四是标志性建筑物的建设。我们标志性建筑是一塔三馆,这三个场馆的外观是非常漂亮的。一个建筑应该有四个要素,首先是安全,第二是实用,第三是节能,第四个才是美观。而我们把这些要素的顺序做了一个颠倒,首先考虑的是美观。反观这个概念,对后期运作是非常不便的。
——西安世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 齐 彬
来源:新华日报 201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