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长三角这两天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互通有无、互利共赢,一体化的好处不用多说,而建成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建一体化交通
展城市群效应
“改革开放40年来,长三角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单个城市‘内生性成长’,再提升到以小时计算的临近城市圈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围绕这样的发展逻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基本框架大规模建设主要集中于10年至20年前,已明显不适应新时代、新发展。”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表示,“比如上海与苏浙连接通道堵车成为新常态,严重制约‘龙头城市’的对外辐射与带动功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就难有大作为;再比如立志打造‘北上海’的南通,一直着力于跨江交通设施建设,原来‘南通南不通’,现在还是‘南通也难通’。”
何建华认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现“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愿景,启动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强大的区域型交通网络,可说是迫在眉睫。
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杨国平表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关键在于交通一体化。当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之后,可以承担不同职能,起到互补作用,更好地发挥城市群效应,“天蓝、地绿、水清、路畅,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视野来谋划未来,规范、法治、科学地管理,长三角完全有能力成为中国最高效、便捷的城市群。”
今年1月底,由上海牵头,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正式设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官方常设机构。相比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办公室中,大家思考问题、研究战略,跳出了一省、一市的框架,“长三角人”真正拥有了“长三角视野”。虽然长三角地区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但各省之间、城市之间还是存在“不平衡”,各地的经济结构、增长速度、发展潜力都有所差别。这种联合办公的模式无疑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
目前来看,长三角各地都有颇多的创新亮点。如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以浦东“证照分离”试点为代表的上海“放管服”改革、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行政事务改革,已然走在全国前列。如果这些机制创新能够在区域内推广、复制,其影响力将是非常巨大的。在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看来,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下一步将迈向体制机制创新融合的深层次阶段。
给创业者机会
给投资者信心
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后举行的合作签约仪式上,11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涉及基金、环保信用、基础设施、产业、区域合作、政法、民生服务、商务等众多领域。其中,依托科大讯飞技术力量,三省一市法院共同支持探索人工智能在刑事案件审判流程中的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流程中的应用,拓展大数据技术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从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角度来讲,政府搭建的主要是企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集群。而这个产业集群能发展成什么样,企业是否练好内功非常关键。”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刘庆峰说,“上海的城市管理能力和应用示范的标杆意义是非同凡响的,它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应用的舞台,产生数据反哺,形成自我迭代和优化。如果长三角地区优秀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能够有一种合作机制,在上海集中呈现,不仅对上海的人工智能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国际大都市的推进进程有重大意义,而且会推动长三角范围内创新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在刘庆峰看来,江苏和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很强,而安徽的基础科研氛围比较强,但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氛围,特别是民间资本的风险意识,相对来说没那么强。“上海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市的管理创新中,不像杭州那些创业者有那么大的风险意识,但上海在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推动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优势。说到人工智能全球人才整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喜欢上海这样的国际生活氛围。科大讯飞在上海有多语种的研发团队,有很多海外的高端人才,他们愿意到上海这个城市生活。”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时候推广好技术好产品,尤其是给政府运用对社会治理有帮助的产品时,得到认可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证明自己是有信用、有实力的。”刘庆峰说,“强调一体化对这一类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你在这个区域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能够证明你的技术是全球领先的,在长三角地区通过区域合作机制率先大规模推广应用,不仅对现有产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吸引全球优秀的创业者、科学家到长三角地区创业就业,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刘庆峰表示,长三角区域是有能力也有实力代表全国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同推进创新技术应用落地,不仅扩大了市场空间,对于初始创业者的决心和初始风险资本的进入,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给了创业者机会,也给了投资者信心。”
存区域间差异
取各城市所长
十九大代表、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的徐敏,年初在调研时听到科创企业转实体制造时,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各种高成本叠加,企业首选地并不是上海,而是长三角其他区域,“当时我就思考,如果政府牵头,有意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将上海的‘纸’在其他区域变为产品,既可以减少企业在外省市寻找场地及其他资源时的麻烦,政府间也可以分享资源,达到共赢。”
“唯GDP论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增长更重视高质量和高效益,这就需要高科技和大创新来推动,也要引导金融资本向这些领域流动,告别金融空转的陈旧模式,真正创新具有长期价值的投资方向。”浙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董事长赵暖说,“我觉得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做好规划、打破行政区域,让更多要素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赵暖看来,浙江以其领先的交易市场概念,吸引并哺育了一大批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而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及资金流动的效率方面又是最具竞争力的。“虽然长三角不同地区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通过各自的优势互补,可以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反之,如果都想达到最好,有时候资源的浪费可能会比得到的收益更多。”
对于推进新时代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何建华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认知观念形态上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心圆。“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个城市自我发展到区域性城市协同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建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级城市群,宜解放思想、上下同欲、形成共识、发力推动,切实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落地实施、化为现实。”
【记者手记】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对三省一市,而且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我们大可不必为哪个城市的创业企业多而纠结,各地之间的差异,有时候反而是推动合作的有利条件。三省一市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各扬所长,提升长三角综合实力,充分利用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为长三角发展注入新活力,迈出新步伐。
来源:新民晚报 201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