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专著

金永明著:《日本社会观察(2017年)》宣介资料

日期:2018/05/30|点击:4965


编者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日本社会观察(2017年)》于2018年5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计20篇论文,约33万字,定价78元。为让读者了解其内容及观点,特编辑此宣介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目录

    二、导言

    三、正文

    四、后记

    五、主编(执行主编)简介

 

    一、目录

    导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与愿景…………………… 金永明

    (一)日本政治、外交与全球化

    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的由来与发展…………… 金永明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改善过程分析及其启示以官方援助为中心………………………………………………………………… 傅钧文

    日本学界聚焦“特朗普效应”………………………………徐林卉

    全球化分工视角下的中日CO2排放比较……………………唐杰英

    (二)日本金融、产业与企业

    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日本对美经济合作新动向及前景评估…………………… 陈友骏

    日本经济愈益依赖外国游客消费………中村直文著,张同林编译

    从东亚分工角度探讨中日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及双方合作之可能性……………………………………………………边幸男著,蔡建娜译

    日本中小制造业在华据点的机遇与挑战:唐泽制作所和共立精机的经验…………………………………………驹形哲哉著,蔡建娜整理

    (三)日本法律与社会

    日本反恐融资刑事立法及其启示………………尹琳,沈姗姗

    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改革背景及过程…………………… 吴明玺

    少子化背景下日本育儿政策的发展与借鉴……………… 裘晓兰

    日本全国性及地方性报纸转型发展的个案分析………… 尹良富

    “日本会议”研究……………………………………………

    (四)日本科技与创新

    当前日本的人工智能战略及其未来发展………………… 郭洁敏

    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建设策略:东京案例研究…………

    日本创新型特区发展战略及其借鉴…………………………

    (五)日本历史与文化

    东洋文库访问记………………………………………………

    略论近代日本在沪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展开及变迁…………

    日本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的理念及政策研究 王海冬

    后记……………………………………………………………

 

    二、导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与愿景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1972-2017)之际,回顾中日关系的过去和现在,并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对于进一步改善现今脆弱和低迷的中日关系,充实和发展中日关系有积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回顾中日关系邦交正常化以来45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把中日关系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1972年至1979年的战略友好阶段。具体标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简称《中日政府联合声明》)的发布,开启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5年中日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为缔结诸如《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那样的后续文件奠定了基本原则和基础。例如,《中日政府联合声明》第1条指出,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第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同时,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日本政府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对受害国民族的感情表示理解和尊重,经过双方领导人和友好人士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并正式确立的友好关系,所以在战略上具有树立和开启中日友好关系的作用,实现了中日和平友好的目标,其意义重大。

    第二,1980年至1995年的蜜月阶段。在《中日政府联合声明》的基础上,中日两国于1978年8月12日缔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23日生效,简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开启了两国全面加强友好合作的进程,主要表现在贸易、航空、渔业、海运、科技、文化等领域十余项政府间协定和协议的签订,使中日关系得到顺利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乐见安定和强大的中国发展目标,在经济上开始了日本直接投资及政府开发援助(ODA)工程,包括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合资和投资企业等,从而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在此阶段中日两国为援助国和被援助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原则上处于优势和主导的地位,实质性地实现了共赢的目标。

    第三,1995年至2010年的结构转型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周年之际,日本呈现了“战后已经完全结束”以及倡导“普通/正常国家”并试图修改《宪法》第9条的呼声和要求,同时日本自由民主党长期执政的局面(1955年体制)崩溃,尤其在经济上显现低迷的状态;相反,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加速了中国的经济持续成长步伐,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中国的信心和自豪感,并在中国出现了对日不满的情绪和行为,从而使两国友好的气氛减少,在日本呈现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态势。即使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于1998年11月26日中日两国发布了《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7日),也未能彻底扭转中日两国之间的不同发展进程的取向和目标,换言之,此阶段的中日关系已转化为基本平等的关系,日本的优势和主导地位有所减弱。

    第四,2010年起至今的不稳定或漂流状态。自2005年中国各地针对日本试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暨所谓的“入常”的反日大规模游行以及日本政府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错误行为,2010年在钓鱼岛周边海域的船只和船员抓扣事件的日本过分处置、以及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和2012年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等三岛的过激行为等,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国民的反日情绪,使中日关系处于低迷甚至破裂的状态。换言之,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新旧问题的并发,严重地冲击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发展进程,使中日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即使为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于2014年11月7日发布了《中日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的四点原则共识》,但由于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不同的分歧,所以也不能彻底改变现今中日两国之间的低迷关系,包括中日两国首脑之间的正式会晤并未实现,针对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对立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而从上述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对立和分歧。第一,在历史认识包括战争责任、教科书等问题上的对立和分歧;第二,在东海问题包括钓鱼岛问题、资源开发和东海海空安全上的争议;第三,在区域及世界性地位和作用上的主导权之争。而要真正合理处理和解决这些敏感而重大的问题,无疑是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及确立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

为此,中日两国之间如何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构筑和实施制度性的保障机制,以避免某些言行和事件的发生,冲击和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以切实遵守两国之间的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所规范的精神和原则,就特别紧要。所以,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两国再次准确地定位中日关系,提升政治互信,构筑保障性机制,加强在重大敏感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以及探究解决争议问题的可行措施和方案等,是摆在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的重大任务,以为进一步维系和改善中日关系作出贡献,也为稳定区域和世界秩序发挥作用。这是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所期待的愿景!

 

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永明

2017年6月

 

    三、正文(省略)

 

    四、后记

    201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45周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十九大”之后,全党、全国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而日本政治状况也发生了一些意义深远的变化:曾经闪亮政坛、一度执掌政权的新兴政党——民主党,却在国会选举中一败涂地,实际上已经解体。以安倍晋三为首相的自民党、公明党联合内阁,呈现出长期执政的趋势,更执着于推动修宪等既定政策目标。中、日各自国内政治的演变,对于两国关系势必产生重要影响。

    2017年,东亚、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也给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领土、海洋权益、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历史认知……两国之间既有的争端矛盾并未见明显缓和。但是,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却依然不言而喻。影响所及,已超出双边范围,对于亚太、国际局势关系重大。2017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岘港会见安倍晋三首相时指出:中日是近邻,也是亚洲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利益,对地区和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安倍晋三表示,日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推动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习近平强调,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互信。

    加深彼此间的了解是建立互信的重要基础。从多维度对日本社会进行观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总结其规律对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自重组成立以来每年编著的《日本社会观察》,就汇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们对中日关系及日本社会热点问题的最新解读,是供国内各界了解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绝佳指南,也为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学术界如何观察日本的窗口,其意义之重要可见一斑。

    1862年德川幕府派出“千岁丸”前往上海,观察中国局势以来,上海遂成为近代中日两国交往的重镇。其地位之重要,绵延至今。目下,上海从事日本研究的机构、学者,及其每年发表的成果不在少数,其中不乏高质量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成立重组于2013年,《日本社会观察》则创刊于2014年,虽属后起之秀,却在沪上日本研究学界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以自身雄厚的智库、学科背景为依托,研究员凡20余人,遍布全院各研究部门,皆有长期留日经历。我们日本研究中心对焦中日关系、日本社会最新热点,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予以论述、分析。《日本社会观察》即汇集了每年的相关研究成果。

《日本社会研究(2017年)》分为“政治、外交与全球化”、“金融、产业与企业”、“法律与社会”、“科技与创新”、“历史与文化”五个主题,收录论文20篇(包括个别译文)。作者除个别外,均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成员。论述所及,包括: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的由来与发展、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改善过程分析及其启示日本学界聚焦“特朗普效应”、全球化分工视角下的中日CO2排放比较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日本对美经济合作新动向及前景评估、日本经济愈益依赖外国游客消费、从东亚分工角度探讨中日中小企业比较优势及双方合作之可能性日本中小制造业在华据点的机遇与挑战、日本反恐融资刑事立法及其启示、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改革背景及过程、少子化背景下日本育儿政策的发展与借鉴、日本全国性及地方性报纸转型发展的个案分析、“日本会议”研究、当前日本的人工智能战略及其未来发展、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建设策略:东京案例研究、日本创新型特区发展战略及其借鉴、东洋文库访问记、略论近代日本在沪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展开及变迁以及日本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的理念及政策研究。全书信息量丰富,观点独到明晰,分析深刻全面。上海、乃至中国学者对于2017年中日关系、日本社会最新状态的解读,跃然纸上。一册在手,实为开卷有益。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1978年,随着该条约的缔结,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维护两国及世界和平事业,推动各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衷心期待2018年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契机。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日本观察”。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葛涛

2018年4月

 

五、主编(执行主编)简介

主编简介:

    金永明  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特色人才、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国际法、海洋法、中日关系。

 

执行主编简介:

    葛涛  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近代日韩与上海关系史、近代中国声音文化史、上海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编制

2018年5月30日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