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何建华:特朗普火力全开四线作战,挑起中美贸易摩擦,释放了西方白人世界哪些内在焦虑

日期:2018/05/02|点击:63

  

殖民史、价值观、地球村多维度视角下的西方白人世界与中美贸易摩擦

放眼全球,面对不确定性增大的世界变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发出时代之问: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基于中国领导人对发展趋势的判断,习近平提供了“博鳌方案”: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前进,不要后退。20171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提出并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难题——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当今世界,为什么会有时代之问、世界难题?因为近年来“黑天鹅”事件频发,尤其是美国政坛上飞出特朗普这只“黑天鹅”,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政治家个性形象及执政风格的认知,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增强。据观察,美国总统特朗普当下至少在四条战线全面开战,一是美俄外交战,借俄前特工“中毒”事件,美俄西方国家与俄上演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外交战”;二是中美贸易战,从30亿到500亿再到1000亿不断升级,以及中兴被禁等;三是地缘政治战,围绕错综复杂的叙利亚局势,美英法对决俄土伊;四是国内选票战,中期选举扑朔迷离,共和党想在参众两院保住多数地位异常艰难。

 

综合多种复杂因素,事实上中美贸易战所涉及的是人类走向,因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世界两个大国,这两个大国间的博弈会深刻地影响世界未来的方向。我个人观察认为,透过中美贸易战,特朗普向全球所释放与传递的,是他在西方白人世界进行社会动员,是当今西方白人世界自我无法克服的内在焦虑。我们可以从殖民史、价值观、地球村三个维度来剖析弥漫着的“白人之忧”。

 

殖民史维度:近现代全球化演进,是西方白人主导主演主控的世纪大片

 

 

 

事实上,中美贸易摩擦并不新鲜。20世纪90年代,美国曾三次对中国进行“特别301调查”,分别是1991年、1994年和1996年。特朗普自胜选以来,“逆全球化”思维逆袭,频频对美国贸易保护强硬表态,其内阁团队也多次发表类似言论,“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加重,美国挑起的全球贸易保护争端与摩擦逐渐升级。开展对华贸易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特朗普政府“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执政理念。

 

面对贸易战,中国以强硬姿态与鲜明态度反击: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中国这次为什么持强硬态度?个人观点,这次贸易战是由美国单边挑起,如果说我们的观点不鲜明、态度不强硬,经济贸易领域的“八国联军”也许会形成,这是不二法门,别无选择。

 

人们不禁困惑:特朗普为什么对华不断升级贸易摩擦?两败俱伤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起劲地要做?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朗普试图兑现从竞选时对美国人的承诺。用选票将特朗普推上白宫宝座的拥趸者,主要是美国社会构成主体即白人尤其是中下层白人。所以,他在美国的政策都是要让美国再强大、美国优先、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些施政理念都是回应给他选票的美国中下层白人,化解或者舒缓白人世界对全球化变局产生的深度焦虑。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人类社会近现代全球化演进中加以解析认知。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永远的追求,在远古时代人类的迁徙就带有全球化的趋向,但受制于人类的能力,所以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事实上,近现代全球化发展至今已经有600年历史,肇始于大航海、新大陆时代,历史的痕迹表明,这个全球化演进过程是西方白人主导主演主控的世纪大片。

 

据梳理研究,从1415年葡萄牙攻占北非休达开始海外殖民,到1999年澳门政权移交,另一算法为到2002年东帝汶独立为止,殖民活动长达600年。14921012日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是历史重大转折点,成为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开创了在新大陆开放与殖民新纪元,使人口爆炸的欧洲人获得了一个可以定居的新大陆。从那以后,西方走出了中世纪黑暗时代,一种全新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主流,白人世界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强大起来。

 

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事实上都是西方白人的殖民时代。这种殖民时代,曾经创造了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日不落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作家西罗多德在历史上的一次演讲,而在旧约中一个类似的概念可能早于西罗多德,其中诗篇谈到了米塞亚王:“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所谓“日不落帝国”,其实是西方白人的一种梦想,是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

 

殖民史上,有两个国家先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们分别是: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以大英帝国为例,全盛时期具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可以清晰地看出,那时候的殖民者就实现世界分工。

 

为瓜分殖民地、争夺全球霸权,新旧殖民主义引发了一战、二战两场世界大战。1914728日—191811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之间战斗,主要是亚非拉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和诸多全球霸权而爆发。193991日—194592日第二次全球规模战争,是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战争,以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战结束,人类社会进入冷战时代,世界以“冷”方式平衡。所谓“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数十年斗争,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两国都储备了大量核弹头,谁都不敢动用武力,加之一战、二战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双方之间的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等“冷”方式进行,以冷对冷、以强抗强、以暴制暴、以战遏战,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尽力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历史演进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几乎同时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199112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历史性事件,标志着冷战两级格局结束;1991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111日此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19911月—2月海湾战争,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三大事件什么意义呢?第一件标志冷战结束;第二件表明由美国主导,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把20多个欧洲国家联结在一起;第三件显示美国可以腾出手来,以霸主力量重建世界新秩序。历史节点的此时此刻,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化,西方白人一片欢腾,认为他们终于搞定了这个世界,雄心勃勃开启了经济全球化。

 

客观的说,经济全球化是由美欧西方白人主导主导推动,其实质在于:一是全球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与劳动力配置;二是资本主导,让西方富裕国家的过剩资本在全球逐利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金融创新,利用华尔街等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深度创新在全球剪羊毛;四是枪炮控制,如有质疑、不顺从与反抗行为则航母、飞弹等新式武器伺候。

 

如果按照驱动全球化五大要素分析,即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是西方价值、是大国力量、是资本扩张、是财富掠夺,说白了,是美国主导的游戏,充当世界老大、国际宪兵,其中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用资本的力量实现全球分工,将本国自己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到别国人家里,到别人家里去“倒垃圾”。

 

综观近现代600年世界殖民史并以此维度观察,全球化是西方白人主导主演主控,以瓜分世界版图、争夺全球霸权为目的的悲壮大戏。演化发展至今,出乎意料的是,这幕大戏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白人的脚本演绎,发展中国家的成长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

 

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在世界新格局中界定自我角色?人类社会治理与世界新秩序应当怎样?面对一个个硕大的新问号,西方白人世界认知层面的价值观分化,给世界带来诸多撕裂困惑。这就自然而然带来了当今世界一系列价值观冲突: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与新霸权主义;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白人至上与种族主义;精英民主与互联网政治大众民主;宗教冲突与恐怖袭击;地缘政治与区域危机;战争与和平。

 

价值观维度:“白人之忧”表明西方社会出了问题,力图寻求“生存空间”修复

 

 

 

简言之,所谓价值观就是如何看这个世界,以及自身以怎样的状态活着。事实上,价值观的困惑、冲突与撕裂,可以说是西方白人社会出了问题。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什么是白人?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国门打开对外开放以来,西风东渐,我们向西方学习,某种程度上美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向美国学习借鉴了不少,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么一个局面也实属不易。但是,我们对打交道、交朋友的白人族群在情感上、理智上的认知如何呢?是否有深刻而清醒的理解与把握呢?这值得思考。

 

关于西方社会2000年发展演进史,各类书籍与学术观点汗牛充栋。简要说,西方白人冲出中世纪“黑暗时代”,通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路走来,成为近现代世界的主导力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西方白人形成了对自我的认定,那就是“白人至上主义”的种族分子意识形态,主张白色人种优越于其他族裔,奉行“白人至上,余皆劣种”理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英美国家种族决定论和种族主义政策最盛行的时期。100余年前,上海外滩公园传说中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就是明证。

 

西方白人充满野性狼性血性,本质上是侵略扩张、占领掠夺、天下霸权。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帝国主义者对内压迫带来了共产主义运动,对外压迫带来了民族解放运动,加上帝国主义之间瓜分势力范围与争夺世界霸权的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加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先进生产力等多种因素,彻底撕碎了帝国主义者的世界殖民体系,进入了二战以后新的国际秩序。

 

特朗普及其白宫团队现在四线开战,尤其是放狠话、挥拳头、打棍子,升级中美贸易战,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战略讹诈与心理博弈,透出的是他自己都认为“多年前就打输了”、“不可能再输了”的内心焦虑,表明西方白人世界出了问题。

 

事实上,一些清醒理智的美国人开始“接地气”深刻观察反思白人社会发生的问题。美国本届总统选举之年即20166 月,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31岁年轻人凡斯出版了一本书《乡巴佬挽歌:危机中的一个家庭与文化的回忆》,以他自己的家庭故事与成长经历,呈现了俄亥俄州一个曾经一度繁荣钢铁小镇衰落的故事,展示了锈带区社会底层白人贫穷、暴力、绝望的生活状况。这本关于“美国梦”失落的故事书出版后,长期盘踞各大销售榜单。同年11 月,特朗普在竞选中胜出,民主党遭受重创。之后选票显示,锈带区白人选票对此次选举起到关键作用。

 

《经济学人》对这本书发表评价认为,今年(指 2016 年)你不会再读到一本比这本书还重要的有关美国的书。《时代》评论说,在关于推动政治叛乱,特别是推动特朗普崛起的底层白人方面,凡斯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眼光敏锐的社会学分析。他将有思想力的探求和一手经验相结合,为一个不文明的选举提供了一个文明的参考导引。他的叙述无论对民主党还是对共和党来说都很有见地。

 

如果说凡斯的《乡巴佬挽歌》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社会学文本,那么,研究工人阶级的美国历史学家南希·艾森伯格的《白色垃圾:无人诉说的美国400年阶级历史》一书,则进一步从更为深远的视角来理解美国社会的底层白人。白色垃圾,本是指不可降解的垃圾袋,后来指没有钱没有土地的底层白人,也就是凡斯所说的乡巴佬。艾森伯格下很大工夫,学术做得非常深,调查了400多年来的政治言论和政策、大众文学和科学理论,推翻了美国阶级自由流动的神话——自由与努力工作就能保证社会阶层流动的神话。这部著作对美国社会等级制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指出了美国社会一个尴尬的存在:贫苦的白人。他们曾被称为“废物人”、“渣滓”、“垃圾”、“懒惰的橡胶”和“饼干”。虽然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边缘阶层,不过一直以来这个阶层没有远离美国主要政治争辩的中心,这次选举这个阶层又被激发。

 

关于美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学界关注研究很多。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采用大量数据分析,揭示美国穷人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多惨,当今美国存在很多焦虑。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瓦莱丽·威尔逊的研究表明,高中以下学历的白人男性,平均每小时工资从197919.76美元下降到201417.50美元。20年来,工会数量减少到前所未有低水平,进一步削弱了工人阶级的议价能力。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将近半数美国人变得更加愤怒,白人是最易感到愤怒的族裔,超过了黑人和拉美裔。其中,最愤怒和最悲观的美国人恰恰是家庭年收入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华尔街日报》报道在过去30年中将近30%的收入流入了10%的美国人手里。美国经济学家也认为现在美国人是1%的人所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这就挑战了美国所谓财富不均等、机会均等价值观,造成了贫富差距与社会撕裂。

 

近现代殖民史表明,西方白人族群充满野性、血性、狼性,一旦对现实不满就难以忍耐。美国社会递增的“白人之忧”,深层次里潜伏着可能会发生的“西方之乱”。2008年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中下层白人日益觉醒,曾发生占领华尔街、反精英民主运动等,并寻找政治代言人。从某种意义上观察,特朗普颠覆了精英政治的精英形象,使中下层白人又看到了殖民时代血液基因中的野性、血性、狼性,这才符合白人的性格特征与价值取向,所以中下层白人拥戴支持特朗普。

 

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是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特朗普登上政治舞台,关键是美国社会日益扩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阶层撕裂;民主党执政推行的公共政策供给发生问题,标志着精英治理受到挑战;加上互联网公民政治参与改变政治生态,使精英民主遭遇大众民主。特朗普一反美国两党轮换执政政策变化幅度不大的特点,对二战以来传统的精英治理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他的施政取向就是迎合给他选票的美国中下层白人,是美国社会主体即中下层白人的政治代言人。

 

当然,特朗普执政近一年半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却难题重重:内阁不稳,自1977年第39任美国总统卡特上台以来,特朗普内阁动荡史无前例,一半以上阁员被炒或劝退;“通俄门”持续发酵,扎克伯格交出特朗普通俄证据,“脸书泄密门”再起波澜;与精英冲突难以调和,与新闻媒体“互怼”成常态;政策难以落地,医改屡战屡败,税改计划被质疑大幅减税会加剧赤字和债务,金融去监管难以重振华尔街雄风,移民政策加剧社会分裂;朝鲜半岛和解和平进程、伊核协议争端,等等。作为精明商人政治家,面对一系列内政外交上的内忧外患,特朗普可谓非常“敬业”,一线冲锋陷阵,运用推特新媒体,几乎每一天都在影响着世界。

 

对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仁智互见中,我们可以从价值观维度来加以观察分析。在西方人思维中,“生存空间”理论及其价值观可以说非常普及而顽固。这一理论来源,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拉采尔利用生物学概念与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思想,以生物类比方式研究国家政治。他将国家比拟做有生命的有机体,如同生物一样,需要一定的满足它生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一个国家透过扩张领土和殖民地来增加生存空间是必然的现象。后来这一理论成为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术语,希特勒就是以争取“生存空间”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说,围绕着“生存空间”价值观,还有一个理论就是“空间修复”。这一理论独特提出者大卫·哈维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玩不下去就要拓展生存空间进行修复。这种空间修复具有两重含义:一层是“固定”之意,指一部分资本以物理形态固定下来,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例如厂房、道路基础设施等;另一层是“修复”之意,喻指化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间-空间修复”即吸收剩余资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是时间修复,即投资于长期资本项目,从而推迟过剩资本再次进入当前乃至未来的资本流动;二是空间修复,即到其他地方开拓新市场、新产能、新资源、新社会与劳动力供给的可能。结合时空修复手段,在空间问题上寻求以“空间修复”方式来解决危机。这是一种地理扩张和地理重构,即当资本无法在一个区域内实现积累和增值的时候,它就要寻找另外一片区域,通过多种机制来吸纳和消化过剩资本。以19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历史过程为例,当时英国贷款给阿根廷修建铁路,而作为条件,阿根廷必须购买英国的钢铁、火车、轮船,以消化英国过剩产能。这是过剩资本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的经典方式,美国、日本在20世纪都这样行事,1980年代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也是如此。

 

从西方白人价值观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本质观察,逆全球化、多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下的中美贸易战,凸显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深刻矛盾,要害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要素的流动超越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使经济全球化红利流入了资本一方囊中,造成并扩大了全球财富分配不公平合理,导致并激化了贫富差距扩大与社会阶层撕裂,使全球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严重失衡。话说白了,就是经济全球化的钱都给资本家赚到了,广大老百姓分享到全球化红利,反而相形之下滑向了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现在,特朗普认为全球化演进中他们输了,力图利用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实现生存空间再修复,谋求利益格局再平衡,促使国内矛盾再缓解。

 

地球村维度:用东方智慧化解危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大变局,面对扑朔迷离的中美贸易战,如何进行战略预判与战术应对,是决策胆识、外交智慧、谈判技巧、利益平衡等多方面综合要素的博弈。一个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如何与雄踞霸主地位的现存大国相向而行?这使我重温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经典论述。

 

习近平主席于20159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明确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按学者解读,这一理性判断表明,现实中,“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由大国之间主观上相互战略误判所致。当今世界,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不具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客观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观上可以不重视大国关系的构建。大国关系始终是合作与博弈的辩证统一,大国之间要实现合作共赢,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建设性管控分歧,将冲突点转化为合作点。

 

一年前,面对特朗普入主白宫给中美关系造成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现实变化,我曾经对学界各种分析观点做过一个梳理,概言之主要集中在“六说”上:一是“机遇说”,认为特朗普不是老道的政治家,政策取向是朝国内收缩,以经济优先、贸易摩擦取代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竞争,这些变化也许给我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合作说”,认为中美关系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之间具有很多的共同利益,合作空间巨大;三是“平衡说”,认为面对乱局变局的暴风骤雨,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当成为“镇海神针”发挥“平衡器”作用;四是“竞争说”,认为中美之间就像一场马拉松大赛,中国用30多年时间基本上跑赢了美国240多年里程,现在到了谁输谁赢的最后冲刺阶段;五是“博弈说”,认为美国发展史就是与排在其身后的“世界老二”的博弈史,现在博弈对象是中国,两个大国之间正在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六是“战争说”,认为随着中美博弈加剧,特朗普正在动员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战争“不再不可想象”。

 

确实,变化多端诡异难测的特朗普上台后,他认为中美两国之间贸易不公平不公正,中国一面操纵汇率,一面国家补贴亏损对美倾销,中国一直在坐美国顺风车。美国对中国持续开闸放水了30年,4.36万亿美元贸易逆差,财富持续性地流向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完全相反的国家,而且在国际事务中处处与自己作对。特朗普和他的班子认为这是美国当今“最大的政治不正确”。依此逻辑推导,挑起中美贸易战可说是意料之中的“司马昭之心”。

 

如何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战?我个人认为,应当借鉴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东方智慧,从道、法、术、器、势五个方面来谋篇破局、化解危机——

 

一为道,是根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应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再也不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格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谁也离不了谁。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恐怖袭击等共同难题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应当有责任担当,确立新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与全球治理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实现利益、文明、发展、交往、合作的全面合作共赢。这是当今世界的天道,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根本利益。

 

二为法,是规律,关键在“做好自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全面小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蓝图。我们国家通过解放初期的工业化实现站起来,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实现富起来,将通过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强起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应当乘势而上,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征程中,努力拥有金融话语权,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活跃货币;拥有科技话语权,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核心关键技术上不依赖他人恩赐、不向他人化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用新科技引领新经济新发展;拥有文化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植根于公认国际秩序原则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认同。

 

三为术,是方法,应当善用东方智慧化解危机,力求可控在贸易摩擦范围内解决争端。早在19859月,为解决美国当时巨额的贸易赤字,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长在纽约签订“广场协议”。协议签订之后,五国开始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带动市场投资者抛售狂潮。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三年间达到86.1%。日币升值拉动日本地价飙升,仅东京都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史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开始破裂,股市和房地产暴跌导致破产者大量涌现,经济萧条直接蔓延到了政治和社会领域,出现内阁走马灯似变换的混乱政治局面,给日本社会带来“礼崩乐坏”的影响。就连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都称,“中国应该汲取日本的惨痛教训,提高警惕,谨慎行事。”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当务之急,应当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将局面控制在经济贸易领域化解争端,防止扩大蔓延至科技、金融、地缘政治等领域。

 

四为器,是工具,宜运用WTO等国际组织与机构协调化解贸易摩擦。事实上,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由美国主导,包括像WTO等一些国际组织与机构也是由美欧西方国家倡议并主导主控。现在美国开打贸易战,想绕开国际秩序与规则,撇开WTO等国际组织与机构,是难以获得广泛认同的不得人心之举。世贸组织不少成员国对美国在贸易保护方面的单边做法纷纷表示担忧,就连欧洲盟友也持批评态度。我们应当善于运用WTO等国际组织与机构,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支持,努力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危机。

 

五为势,是情势,宜借势顺势造势运势,主动而为,精准应对,化解危机。借势,就是借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之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0%,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是一种举世公认的发展趋势;顺势,就是把握人类进步发展历史逻辑规律,认清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是不可逆的,应当顺应这一世界大势;造势,就是要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运用东方智慧促进人心相通,尽可能有效化解西方白人世界的内在焦虑,共建合作共赢的大同世界;运势,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应当为推动人类社会治理与文明进步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俗话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取决于人们认知与处置的能力,往往朝着好的方向在不确定性中谋求确定性的良好结果。关于中美贸易战,现在社会各界在带有忧虑的普遍性关注中开始了清醒理智的思考。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美国发动的这场利益最大化驱使的博弈,倒逼善良国人对发展模式的思考,倒逼对核心高端科技自主创新的自信自觉,倒逼更坚定大踏步深化改革开放等。中美贸易战也许并不是单一意义上的坏事,很可能会辩证地转变为好事,未来可期。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此文根据419日下午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与上观新闻“上观学习”栏目联合主办的“智享新时代”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来源:上观新闻  2018429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