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洋治理国家体系构建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日期:2018/04/18|点击:420

  

33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海洋战略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洋治理国家体系构建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陶希东研究员代表院领导致欢迎词。项目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海洋战略研究所所长胡志勇作作项目开题报告。专家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教授主持专家评议。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海洋问题研究的40 余位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

 

构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内涵和意义

陶希东指出,深入开展全球海洋治理、国家海洋安全、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等问题的研究,构建中国的海洋治理体系、着力提高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

课题首席专家胡志勇研究员从全球海洋治理经验与启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内涵及其地缘意义、构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的选题价值、学术创新、主要目标、路径与总体研究计划等六个方面介绍了研究思路和研究进展。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丁黎黎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姜秀敏教授、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蔡榕硕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三所魏博副研究员、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孙冰教授分别代表五个子课题组汇报了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胡志勇认为:中国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更有助于构建蓝色命运共同体,使海洋造福于全人类。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体系,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海洋观,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还要成为世界海洋治理主要的国家,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主导作用。海洋治理不仅仅是海事部门的执法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政治与海洋安全、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更是中国新一轮发展的行动纲领。

强化有效的中国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构建

王少普和复旦大学沈丁立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研究员、云南社科院副院长陈利君研究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鞠海龙教授、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关事务研究院院长夏立平教授作为评议专家,评议专家结合课题论证材料对项目研究进行了评议指导和论证。

王少普指出,搞好中国特色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要把握好海全球洋形势特点、变化。特别是要对美国“印太”战略及其走向有所了解,要及时掌握其新的动向。胡志勇研究员长期从事印度问题研究,对印度安全、印度对外战略非常熟悉,这是他领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优势所在。

沈丁立认为,塑造中国海洋话语权,要正确看待当前世界海洋治理体系,现有的国际海洋治理体系如何遵守?中国的主张如何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接受?在公共海域安全两难如何避免?沟建蓝色命运共同体要采取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分阶段推进。

目前中国海洋治理形势相当严峻。傅梦孜表示,中国学者应提出一个新的海洋治理概念。应分区域、分重点逐步实现中国海洋强国目标,中国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中国海洋治理路径的构建应着重在海洋经济合作共赢方面下工夫。

陈利君认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构建应考虑好全球与中国、陆海、内外发展、经济安全等问题,要注意近期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加强国际海洋合作。

文理交叉研究将使中国海洋治理体系构建更全面,更有可操作性,又具挑战性。海龙建议,应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厘清中国海洋治理与全球海洋治理之间的异同,着力于海洋治理体系中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研究。

夏立平表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构建要重点把握好制度的构建与改革,强化对国际体系的认识,建立有效的中国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学习西方好的海洋治理经验,加强国际海洋法律法规的研究。在制度和法律层面提出一些有效的、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应在新时代习近平思想指引下研究海洋伙伴关系,海洋治理体系与国家海洋管理制度既有联系,又存在着差异。”张良福强调。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创新与特色,以及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并认为该课题较好地融合了海洋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丰富我国海洋治理理论与实践、构建全方位的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均具有重大价值,选题视角独特、富有新意,项目论证与设计扎实、方案方法切实可行,课题研究已形成详尽的提纲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各位专家也从研究重点的把握、研究思路的开拓、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完善、研究成果形式的确定、研究文献资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胡志勇代表课题组对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会认真充分汲取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研究内容及框架,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做好数字化治理模型与评估数据库建设,加强对联合国海洋法律法规的深入研究,推动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并力争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预期研究目标,积极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4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