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
江阴在推进集成改革过程中,我想有几条值得注意的,或者是需要系统性研究的。
一是可复制。可复制的要求,现在主要是在江苏可复制,即使是在江苏省内,我们的县域差距也比较大,比如苏北,苏北的经济实力和它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苏南是不同的,江阴发达地区的模式是否能够复制?如果我们跟中央编办、国家标准委做模块化、标准化的处理,此类标准在苏北欠发达地区能否适用,或者怎么样在那边推广和复制?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是如果我们这个改革,具有全国推广意义,怎样使现有的基层探索得到部委认同,以及在全国其他地方推广。根据我的调研,我们许多行政改革、“放管服”改革一旦出了本地区,即使是地级市这样的区域,都很难复制。因为平级的兄弟地区、兄弟地市没有同样的改革进度,这对我们而言是需要破解的。江阴探索好的模式到其他的县域,其他县域如果没有同样的改革进度的时候,怎样去对接?超越了江阴之外的、无锡之外的地级市,怎样对接?这也是一个难题。不要看你这儿100多个公章变成一个公章了,到外地、平级的地方,人家没有到这一步,你的经验根本没有用,还得盖100多个公章,所以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难题,是我们要跟部委进行协调和推动的。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就是现在把这个权力下放分解到地方,是不是还要进一步简明化?让地方的工作人员能够承受得住,能够把它落实得下去,既能够为老百姓服务好,又不让我们基层工作人员感到没法承接。我曾经问陈书记,我说现在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有没有吃不消的感觉?他说太有了。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相关的编制是不是需要扩大?因为你的行政权力下放到基层,下放到最基层一线,编制没有给你,而我们把这么多的事项分解得很细,好几百项都放到下面去,这个都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怎样不突破编制限制的情况下,增加我们的人员,并且进一步把分解的事项再梳理、再简明。
■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
对于江阴的集成改革,我个人提几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我并不完全建议一定要模块化、标准化,不要去追求改革经验让人家来学习,人家学就学,学不起来就不要学,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最关键的。我们下一个阶段的集成改革要抓什么?十九大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化,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江阴要围绕这个来推进集成改革。总书记一再强调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江阴完全有能力,围绕四化同步推进集成改革。
第二个建议,我认为江阴的企业又到了新的转型期。我觉得我们在创新型经济体系的建设上还不强,在上一轮的产业革命中,江阴制造业应该说是走在前列的,许多产品都很好。但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所谈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江阴这几个方面产业还没有龙头。在我们制造业全国第一的这样一个市里,如果在这些行业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产业,在下一轮的发展中就不可能走到前面,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在集成改革中要处理好。
第三个建议,这次十九大报告,特别是讲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一个是完善产权制度,一个是要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关键是要解决一个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要按照中央经济体制改革两个重点来规划集成改革。现在我们江阴企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要利用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个机会,把江阴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的目标。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建设智慧化城市问题。江阴发展水平很高、经济水平很强,整个城市的智慧化城市建设也要走在前面。你们现在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一个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大数据,要推广到其他方面,实现社会管理的智慧化。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申兵
江阴的集成改革,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再进一步地探索,或者说完善。我感觉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十九大报告里用了一个词,城乡融合,以前我们用的是统筹城乡,后来又用了城乡一体化,从统筹城乡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既一脉相承,也反映了现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对城乡关系新的要求。我建议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修改一下,在怎么引导城市的一些资源向乡村集聚这方面作探索。江阴的城市化跟其他地方还不一样,大部分实现了就地的城市化,因为乡镇工业很发达。那么能不能从更大的范围,来吸引更多的人向你这儿流动?可能体制上要有一些突破,这方面我觉得江阴可以更大胆地去试一试。
第二个方面,在包容这方面,不妨也做得更多一点。我刚才也说到,还是要更多地考虑一下外来新市民。很多地方也在探索,比如说在外来人口集聚的地方,让外来人口自己推选管理人员,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治,同时也纳入政府的相关体系中。我在徐霞客镇的时候,看到户籍人口有很多信息,外来人口还没有进系统。什么时候那几万外来人口的任何信息都有了,任何需求都能满足了,那就很不错了。
第三方面,就是在创新方面再更多一点。我看到你们的体制里对这方面的描述还不是特别多。江阴实体经济这么强,应该要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发展好的地方肯定是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地方。我们做过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比较,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是一样的,后来就分化很大:旧金山是发展了新的产业,保持着发展的活力,洛杉矶则维持老产业,我希望江阴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还有一些方面,关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希望你们结合长江沿岸地区的经验进行统一整治。最后,希望你们总结经验,提一些你们不能解决的政策上的需求。有一些体制确实不是你们能够解决的,肯定会在大的方面有一些政策需求,不妨总结一下,提出来,不仅对你们有利,对上级部门,甚至对全国的改革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
我对江阴集成改革,提三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理论解读。现在改革关注度很高,下一步该如何走?在深圳和浦东改革过程当中,都是很公开透明的,让全国各地来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对这种实践进行理论的提升和解读。这里的集成改革,七个方面四大体系涉及的问题是很多的,理论课题很多。我认为要研究,这个理论解读要有。包括刚刚各位专家、老师说的,涉及到社会治理和基层自治,社会管理,现在讲信息化,是要加强共治,但是这种共治跟社会自治是什么关系?城乡融合,江阴做得到,别的地方不见得做得到,别的地方想把城市化引进来早着呢,你乡村留不留得住人都是一个问题。现在小孩都没有人管,留守儿童问题大得不得了,这代人成长起来,他的心灵是不是健康?所以城乡如何融合?如何使我们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的成果能够反哺乡村?如何使乡村走向振兴之路?再一个,江阴为什么能做个性化探索?因为你先富起来,有经济的支撑,经济很发达,能支撑这种改革,你做这个信息化系统花多少金钱?请中西部的过来看,吓坏了。你这里比较节约,区域小,那么中西部很辽阔,你怎样用信息化手段?你的个性探索和共性改革,这些方面都要理论提升。
第二点建议,经验总结。刚刚说,江阴哪些是可复制,哪些可推广,要从问题、需求、效果这些方面,从个性共性方面来进行经验总结。不能一味地提可复制、可推广,就像上海自贸区改革,都讲可推广可复制,到底哪些可推广、可复制,大家需要你探讨。
第三点建议,宣传推广。我认为改革应该是公开、公平、公正、透明,你的做法,可以引起一些关注,甚至引起一些争论,深圳浦东一路都这样走过来的,不是闭门式的改革,应该是开放式的改革,所以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宣传推广,引起关注、引起争论,这样能引起新时代新一轮改革的关注。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是人人时代,人人创新,可能全国各地都会跟你们提出有益的建议,能使江阴的集成改革能集全党全国之智慧,取得社会共识,贡献给我们江苏,贡献给全国。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原主任宋林飞
江阴的集成改革,我觉得还可以研究一下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个是如何让改革的需求和供给更加明晰。我建议搞一次全市域的广泛调研,这样能够使我们的供给更明确、更准确、更精细,就像精准扶贫一样。企业究竟有什么要求,希望我们政府做什么?我们老百姓希望我们政府做什么?不一定所有的都能做,但是最起码需求知道了,轻重缓急知道了,这样就可以在基层改革里面,作为一个基础来进行平衡。
第二是在集成改革中要控制行政成本。我看了江阴的集成改革以后,有这样一个感觉。比如说,有的村里面,它有一个下沉、延伸机构,我在省里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没有想到村里也要开设机构。我觉得大家要慎重,派联络员就行了吧?如果成批派到村里去,要多少人?比如我们的镇级层面,它的行政编制是24个,但真正的工作人员有多少?70多个,还有协管。这个反映出我们现在的编制还是不太合理,还是要控制行政成本。
第三是要研究基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标准评估。就是我们政府到底做什么?首先要把基础公共服务明确,究竟服务哪些?我们服务得怎么样?按照江阴的财力,基础公共服务有哪几个方面?标准是什么?我觉得要在一个阶段里面,比如说到2020年,应该对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标准,进行明确,明确以后再做一点评估。
第四是怎么来建立治理现代化的典型、创造这方面的经验。我们苏南现代化的几个方面都没有提到治理现代化。在苏南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治理现代化,我们要把很多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吸纳进来,把江阴的成功经验收集、总结起来。
第五是建议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来之后,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江阴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提供了答案,我们现在搞的智慧政务等等,实际上都属于这一块建设,但是智慧社会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比如说,现在司法领域已经有了智能机器人,那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能不能培养一个改革的机器人,为你提供全国各地的相关经验,为你在决策的时候提供咨询。
■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徐康宁
我重点就江阴集成改革下一步怎么去提升,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第一点,集成改革如何进一步为更加高效的经济体制服务,解放生产力。我认为江阴的集成改革要服从于进一步焕发市场活力,进而解放生产力,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集成改革本身,也应该去服从解放生产力,创造一个更高效、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江阴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江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明方向。下一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应该去思考:集成改革如何进一步的凸现?如何创造一个高效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为江阴的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制度供给。
第二点,江阴的集成改革如何进一步体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实现优质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偏僻地区延伸和倾斜。下一步,集成改革要实现优质的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偏僻地区延伸,而不仅仅是便民问题。教育、医疗等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向基层、农村、偏僻地区去延伸和倾斜。
第三点,集成改革要协调好事权与财权合理均衡、高效有序。现在基层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事权下沉,力度做得很大,做得也很好,但是改革过程中如何保证事权财权更加合理均衡,一方面要把一些行政管理的权力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也要让基层有更大的改革动力和更好条件。本来是上面的责任,现在下沉后,如何让上面也积极动起来,我觉得这个也要思考。
第四点,我觉得集成改革下一步要实现施策精准化,体现高质量。既要保证集成改革的高效,什么事情都能够及时处理,同时也要实现对一些政策性很强、要求很高,对比较专业化的问题管理不缺位。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个思考性的建议,就是这种集成改革如何进一步体现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示范没有问题,需要可复制可推广。省里面把我们江阴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成改革,就是要起到示范,不仅要把江阴的问题解决好,而且希望能够复制到其他地方去。我觉得不仅省里面要考虑,江阴自身也要考虑。有一些可能是在我们这里能做到,在其他地方不一定能做到。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
对于下一步的改革,我觉得应该突出三个更加:
更加注重基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高质量集成改革的坚强保证作用。江阴的基层改革要走在全国前列,必须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说到底,就是要认真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党组织成为我们基层改革坚强的领导核心,推动我们党员干部成为基层改革好的带头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建议在目前已经形成的“四大体系”上增加一条——党建体系,表述为“坚强有力的党建引领体系”,把党建体系提升到基层改革的“纲”上,形成五大体系。
更加注重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基层改革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我们的实践是走在理论前面的,那么通过总结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新理论就要把握这样六条线索:一、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三者的有机统一;二、体现问题导向、改革导向、创新导向三者的有机统一;三、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江阴实际三者的有机统一;四、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依法行政三者的有机统一;五、体现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有机统一;六、体现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三者的有机统一。
我认为,还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来进一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突出五方面的力量:一、进一步激发江阴集成改革的内生力量;二、进一步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三、进一步借鉴省内外改革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案例;四、进一步借助高端智库的力量;五、进一步吸引高端媒体的力量。
更加突出围绕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来推进高质量集成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一、要通过参与城市群建设,来提升江阴的国际化水平,上升到城市群这个层次来考虑城市化;二、要通过新型城市化,来增强城市的创新功能,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三、要通过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现代化短板。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沈坤荣
我就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改革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是要把原来工业化为主导所累计的能量释放出来。有一些矛盾要化解,同时还要提升产品价值链,要加入全球高端价值链,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推进。而价值链攀升的核心就是要从原来的模仿创新、追赶式的发展,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的企业发展。我在江阴看到了缩影,比如以海澜集团为主的制造业,它慢慢过渡到多元产业体系的创新模式上,他们的服装,在西部都有,这就是自主品牌的附加价值得到了提升。
第二个是城市化集群,就是发展城市群。江阴如何来抓住作为长三角核心地带的这个地域优势来融入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呢?江阴虽然是小企业为主,但也有很多龙头企业,它们完全可以踏上城市化集群发展,利用要素高端集聚这个无形的市场来拔高我们的产品产业的集聚度。江阴要抓住这次城市化集群发展机会,小企业可以做配套,大企业可以做品牌引领,使得整个江阴经济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中,也使得江阴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大城市群建设的一个引领者。
第三个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在要素集聚过程当中农村不但不能凋敝,更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城市化集群之后的一个特色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生活的载体。江阴的集成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工业化带来的财富效益集聚,看到了江阴在城市化改革当中,农村不但没有落下,反而具有了标杆意义的亮点和活力。建议江阴集成和超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一步解决好农地、宅基地、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江阴日报数字报 2018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