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文化品鉴促进会、道南大学堂、上海中国书法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浦江国学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三楼上海厅隆重举行。
论坛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学概论教授刘铭传,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研究员就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各界领导和文化界及文化艺术爱好者约500多位人士应邀参加了论坛。
“和”,中国文化影响力输出的一个重要证据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于“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要让国粹发光。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这个词大概有七十多处,最突出的一个是文化自信,一个是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方面,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没有问题。中华文化的代表国是中国,这一点毫无疑问。世界上公认中华文化是没有中断的,如今又焕发了新的光彩,所以中国的文化自信没有问题。文化创新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智慧,今天特别值得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于“和”,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是以“和为贵”为原则,不搞大国主义。
“和”字的拼音HE和英语的“他”重复,不能用音译进入外文。另外,“和”字后来被日本人用来称呼自己。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日本借去了,自己就不能用了,这恰恰是我们文化影响力的一个证据,是我们的文化输出。
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三
王守常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明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当时与帝国主义国家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当时的进步青年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于是要全盘西化,向西方学习。中国从1919年以后到六十年代,思维方式基本上固化了,即“一分为二”。一分为二是两元对立的思考,价值观在“错”和“对”中选择。
站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五四运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路线,要从历史的视角去反思这个问题!
庞朴先生写了一本书,提到了“一分为三”概念。《论语》中“中庸”是一个至德的概念,同时也是思维方法。“一分为三,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两端”是指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事物,“中”是三,也是“多”的意思,意思是要从第三个角度思考问题。“执中无权”,意思是从第三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不能不知道因事制宜,没有权变。如果没有权变,你就“执一”,就落在一边了。
《论语》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应有接受不同声音的胸怀,性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和谐共生,激发出新的生命。习主席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概念就是“和”,“和”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用优秀的思想、学术成果惠我中华、惠我时代
刘传铭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文化的形态特征是“文史哲不分,真善美一体”。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华民族由老祖宗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基础,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祖庙。“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的祭器,距今约3100年。尊内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
当然中国的概念不仅仅是这一件器物固定下来的,作为一个生命体系一直在不断衍生发展。我们原来对国家的概念的认知现在要深化。“中国”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地理的概念,960多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另一个是文化的概念。从一个中原之国,到中央之国,再到现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中国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香火延续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容性,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出发点应以此为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绝不排斥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智慧。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在一个传播和资讯非常发达的社会环境里,我们要用优秀的思想、学术成果惠我中华,惠我时代。
新时代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有新使命和新担当
荣跃明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进入新时代,上海发展要有新气象,要在争做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方面有新作为,就要立足上海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四张品牌。其中,打响文化品牌,对推动新时代上海全方位发展,尤具有全局性影响和引领性作用。
首先,上海是有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上海既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最重要城市,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最先涌入上海;有志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中国先进分子在这里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和实践;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还是有全国影响的左翼文化聚集地。上海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中留存着深厚红色基因,是上海文化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的最宝贵资源和优势。
第二,新时代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四张品牌,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上海服务、制造、购物,作为上海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进一步提升和彰显上海作为中国全球城市的作用、品质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文化确实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金名片”。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当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因此,新时代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有新使命和新担当。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振兴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主题
何建华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振兴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40年前的中国一片凋零,经济频临崩溃边缘,比较坐标为非洲贫穷落后战乱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彻底改变中国面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体、最大制造业国家,近5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成就,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现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振兴成为全民族一致行动的重大主题!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