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金永明:学思践悟十九大 | 党的十九大的外交贡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化

日期:2017/12/22|点击:32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部分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加人类共同利益。

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和贡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第二,在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在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五,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在此,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构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和路径。在实施模式上,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包括新型大国关系;在路径选择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质及实施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基本性质是,其主体是全人类,其范围是世界性问题,其职责是共同性(包括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担责,共同获益等),其目标是安全性和有序性,为全人类的繁荣和福祉作出贡献。为此,特别需要结合各国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界定共同的利益,这样才能找到共同合作的领域,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在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在应对世界性突出问题时,合理地定位和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就特别重要。

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时,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生态等领域。在此,合作是手段,共赢是目的,发展是方向。这不仅是由国际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应对和处置世界重大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各国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担责、共同获益等特性决定的。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依赖具体的路径选择,这就是中国政府倡议并推进的“一带一路”,以增加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上的效果和发展进程,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三、中日两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不可否认,中日两国无论在亚太还是在世界均是重要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两国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所以如何在中日两国之间找到可以合作并双方获益的具体领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加强两国在重要领域的合作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则可为改善两国关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中日两国合作的方法上,可以运用的模式有二种。第一,自上而下的模式,即政治主导型。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中日两国政府首脑之间达成改善关系的意愿,并达成合作共识后,然后为改善关系需要在具体的问题和领域上有所成就,包括在各自的实体机构之间缔结和实施实质性合作的大型典型性项目。

第二,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实体主导型。中日两国实体(企业、组织和机构等)依据自身定位和发展需要,通过缔结协议加强在具体项目上的合作,从而逐步推动两国之间的合作进程,进而为推动和改善两国关系作出贡献。

当然,上述二种方式具有互动性,既可以分离推进,也可以联动推进,它们具有互相补充和提升的作用。当前,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均有加强合作和改善关系的意愿和共识,所以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十分必要,尤其是今明两年是中日关系十分重要的年份,对于进一步定位和确认两国关系十分重要。

那么,中日两国可以合作并能取得实质性利益的领域或项目在那里呢?这是我们应该找寻的重要方面。

从两国的发展进程和优势看,其实可以合作的领域众多,因为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业绩包括经验和教训均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遇到的问题,具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合作领域和层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在国际层面上的合作,包括在国际社会制定国际秩序制度上的合作,在国际组织上的参与度的合作,在国际组织派遣人员上的合作,目的是提升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包括在安全、经济和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制度性规范。

第二,在双边层面上的合作,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众多的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联动爆发严重影响国民感情,并损害中日关系发展进程,所以,中日两国应以面向未来的态度,包括不带结果性的态度通过平等的对话和协商,从原理和原则为起点,共同探讨双方的立场及分歧的本质,为解决重大敏感问题创造基础性的条件,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

同时,中日两国各领域的联系紧密,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努力加强两国在环境治理、金融风险防范、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的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也可为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第三,在其他地方的合作,中日两国均拥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所以两国在第三地或第三国加强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是有利于各自利益最大化。在第三地可以合作的领域主要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文化卫生方面的运用和发展,企业管理和创新方面的合作,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合作,社会保障制度的构筑等。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和实现,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而持续的努力。所以,中日两国如何在世界形势发展的现今,中日关系的关键年份加强合作进程,对于确认和定位中日关系的未来十分关键。希望日方正确看待中方的发展和意图,以建设性的态度积极参与中日两国合作进程,为国际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国际社会的重大期盼。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

 

来源:文汇  20171222

 

文字:金永明|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