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中国实践与中国方案,有哪些新的启示
11月11—12日,“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2017)”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新空间,文化发展新动力”,来自伦敦、都柏林、纽约、芝加哥、首尔、上海、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学者专家及政府官员百余人与会,围绕“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城市空间:认同与更新”、“城市文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何建华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冲突是当今世界困扰人类社会治理与进步发展的难题之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推动世界城市之间人口流、资金流、信息流、财富流的交融与集聚。“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是新全球化再平衡实现路径,“丝路秩序”以“五通三同”新理念为引领,其中“民心相通”是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至关重要因素,关键在于促进“一带一路”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共享。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剧场舞台,是文化磁体与文化容器;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差异性、集聚性、辐射性、开放性、兼容性等基本特征。如何缓和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一带一路”倡议给世界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应当走融合发展之路,即传承体现独特性,多元体现兼容性,包容体现开放性,可读体现人文性,温暖体现共享性,让城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应有作用。
李国新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最近十几年来,文化发展最强劲,给13亿人带来大量优惠和文化福利,这就是公共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公共文化,大约从2005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标志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这十年公共文化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GDP,高于财政总支出。我们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从硬件设施上来说,十年倍增,确实是举世瞩目。可以用几个关健词来描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快速发展。这就是我们十年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文化形成了中国方案,积累了中国经验,走出了中国道路,惠及了13亿中国人民。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的文化,是老百姓身边的文化。我们需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构筑起与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自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世界城市文化中的中国实践中国方案体现在:一,对于文化在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可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二是对城市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关注。三是对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和城市文脉的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四是破除唯GDP论,将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察。五是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获得感。六是大力破除城市病,尤其是大城市病。
Okay Bülent 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我们在土耳其举行一个“我想象的中国”的绘画比赛,我们想了解土耳其的高、中学生听到“中国”这个词,他们想到的是什么?他们了解多少?这个比赛每个学校送三个作品参加比赛。今年参赛的土耳其65个城市412个学校,报送了809幅作品。孩子们作品中画的是龙、长城、中国的国旗、美女、筷子、上海的风景等等。今年7月1日到10日,我们带着10个学生(本次比赛的前十名)、学生家长、校长、老师组成一个团体到中国来。10天的中国行,他们离开中国时都会说“中国,我们没有想到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
土耳其有一个奥斯曼皇帝住的皇宫,很大的,而我们的师生一看到故宫,就说“大”,他们说的“大”就是长城,“大”就是故宫,“大”就是“一带一路”,显然他们所说的“大”与在土耳其理解的“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的“大”才是真正的“大”。
说到“中国梦”,你们也知道“梦”是不会实现的,可是中国人的话,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中国语言中“梦”的意思是“目标”的意思。想想中国有个成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觉得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中国人的看法,西方国家不容易了解。所以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实在太重要了。
徐清泉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化视域中的“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或者说出现了哪些新趋势?概括起来说,就是“五大趋势”:趋势之一: 文化本身正越来越成为被加速生产的对象,并越来越成为所有产业领域最具生产资源要素配置活跃度的领域。趋势之二:文化相关产业发展正处于世界版图重构重组时代,开放度、协调度、创新度、国际化及特色化,已成为区域文化能级提升的标配指标。趋势之三: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正越来越成为推动文化领域实现转型升级和行业业态创新的主要推手。趋势之四:文化借助其先天具备的观念性、灵动性、渗透性和广泛性,正越来越覆盖融渗到一切可以波及到的领域。趋势之五: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调和管控人类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生存及发展矛盾的缓冲力和调和力。“新时代”为文化发展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机遇之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实践,正成为各方皆可参与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文化互动发展新平台。机遇之二: 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正在成为可以深度挖掘把握的助推城市更新营造和转型升级的最大红利和抓手。机遇之三:文化新业态与科技新发明的叠加应用和快速普及,正在成为缩小区域发展落差可资利用的重要驱动力。机遇之四:文化发展建设从未像当下时代这样受到高度重视和推崇,这为人们丰富和发展精神世界创造了时代机遇。
来源:上观新闻 201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