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28日至29日,“高端智库看宜兴”活动在宜举办,众多智囊团“大咖”齐聚陶都,汇聚发展智慧、碰撞思想火花,一个个站位高、视野宽、观点新、对策实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宜兴清晰探寻新一轮发展方向和重点。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宁杭生态经济带、锡宜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纷纷出台,都为宜兴在更高平台、更大区域显化特色优势、提升发展层次,提供了难得机遇。活动期间,高端智库专家对宜兴近年来在推进产业强市战略过程中,成功吸引了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前景好的投资项目给予了称赞。同时,专家们结合在宜兴的考察、调研实际,从各自专业出发观察、分析、研究,为“未来宜兴”提出“智慧建议”,助力宜兴探索发展新路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认为,宜兴正在建设的通航产业园项目对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效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说,通用航空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是典型的朝阳产业。他建议,宜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高端产业布局、高端人才引进、合理配套服务等为方向,争取早日形成航空产业园的集聚效应。结合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乔均认为,宜兴应凭借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长三角地区,成为连接南京、上海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近年来,生态保护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给宜兴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表示,对外,宜兴要进一步放大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锡宜一体化步伐,加快建设城市轻轨、水上通道等快速通道,与无锡一体化紧密发展;注重加强与上海的联系,加快打通快速进入上海的“大通道”,充分用好上海的溢出效应。对内,宜兴要进一步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做优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好特色小镇等优化城市品质,吸引高端人才,撑起城市创新骨架。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认为,国际、区域竞争一定程度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在区域内,宜兴初步确立了“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的定位,把握了发展大势,也需要新理念、新产业、新载体等支撑。相比先进地区,宜兴的短板在于产业发展不充分、人口集聚能力不强,建议宜兴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突出多维融合、综合治理、转型升级、社会治理等,开启城市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近年来,宜兴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茶文化、禅文化、陶文化等为纽带,发展全域旅游,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宜居宜游之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认为,宜兴旅游资源丰富,紫砂、太湖、溶洞等元素众多,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容易造成力量的分散。建议宜兴在旅游发展上适量做“减法”,重新梳理几个独具特色的优势品牌,集中力量在一个或两个“拳头”上下功夫、出精品,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旅游要有生命力、吸引力,必须与文化相融合。只有让旅游和文化无限交融,才能产生化学反应。他说,宜兴要做好中国陶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就要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摸清、挖掘资源,并将优质资源高效充分利用,将更多的陶文化融入旅游文化中;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放大陶都文化效应,防止同质化竞争,以更广阔的胸怀面向全球寻求合作,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品位及附加值,推动宜兴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
来源:宜兴日报 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