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专著

顾肖荣《 经济刑法论衡》

日期:2017/09/19|点击:19750

    
【编者按】《经济刑法论衡:顾肖荣教授学术文集》于2017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四编和附录组成,共102万余字,定价168元。为便于经济刑法研究者和实务者阅读了解,现将部分内容推介如下:
 
一、作者简介
 
顾肖荣,男,19489月出生,上海市人。1968年参加工作,1983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国法学会理事、国际刑法学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调研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993年被国务院定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12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专业为刑法学、兼及金融法、公司法、证券法。
二、内容简介
 
本书系顾肖荣研究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政治与法律》《社会科学》《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法学核心期刊和报纸发表过的论文及文章合集,包括经济刑法与经济犯罪基本理论研究、我国刑事、金融、公司立法或修正案研究、金融刑法和金融犯罪研究、重点经济犯罪研究、刑法与犯罪论基本问题研究、法人犯罪理论研究、罪数理论研究、职务犯罪理论与实务研究、国外相关立法和司法改革研究、其他重点犯罪研究以及法哲学、法理学和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或文章。
 
三、自序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知不觉中,我已年近古稀了。学生和朋友们都希望能将我发表过的文章集结出版,以示庆贺。我感谢大家的美意和盛情。这本书收集的仅是我历年发表的论文和文章。还有书等著作没有收入。现对书和论文等作一综合性阐释。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围绕着刑法学研究展开的,大致取得以下一些成绩:
 
(一)在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主要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这一阶段。1986年出版专著《刑法中的一罪和数罪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刑法学个人专著之一。高铭暄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评价:应当说这本书是对我国刑法学在罪数问题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从1983年至1994年,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也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等8篇个人独撰论文,创下上海法学界至今无人能破的记录。1991年主持翻译并出版近百万字的《刑法学词典》,该书由木村龟二主编的《体系刑法学》翻译而来,系统阐述了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四梁八柱。1989年主持并出版《中国刑法词典》(98万字)。这两本书在很长时间内被国内知名高校列为考博的必备参考书。1991年还主编出版《量刑的原理与操作》(国家七五规划法学重点项目成果,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2年,由顾肖荣等主编的258万字的基础理论著作《体系刑法学》(共分8册)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17年,由我主持翻译的《刑法的根基与哲学》(日本西原春夫著)第三版在中国出版了。该书第一版于1991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第二版于2004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第三版于2017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该书在中国有广泛影响。正如作者西原先生(早稻田大学原校长)所说:我到中国去演讲,演讲结束后,就会有学生排着队拿着这本《刑法的根基与哲学》的中译本请我签名。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好像成了中国法律学生的必读书。(西原:《我的刑法研究》第155页、第1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二)在金融证券犯罪研究领域
 
在国内较早从事该领域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1992年的《法人犯罪概论》(与林建华合着;上海翻译出版公司)是国内最早出版的关于肯定法人犯罪的系统性专着。
 
1994年的《证券违法犯罪》(上海人民出版社)被北京大学法学院白建军教授评价为:在这方面,当首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顾肖荣教授及其同事们。1994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顾肖荣教授主编的《证券违法犯罪》一书,这是我国近年来第一本研究证券欺诈的专著(白建军:《证券欺诈及对策》第8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该书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着作二等奖。
 
1995年,主编《证券交易法教程》(法律出版社)当时由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和出版。该书1999年更名为《证券法教程》出版,仍由顾肖荣主编。2006年、2009年增补后又再版。前后共经四个版本,作为普通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使用。
 
2003年,《证券期货犯罪比较研究》出版(与张国炎合著)(9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5年该书又单独再版。该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在上世纪90年代,还主编《证券管理与证券违规违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证券犯罪与证券违规违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股票官司50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美国日本证券犯罪案例精选》(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9年)等书。
 
1997年修订刑法实施后,主编金融违法犯罪研究丛书。从银行、票据、保险、证券期货、投资信托、信用卡信用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共出版了七本书(由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05年,《金融犯罪惩治规制国际化研究》一书出版(法律出版社),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犯罪惩治规制国际化研究》的最终成果。
 
2016年,主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一书出版(73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
 
(三)在经济刑法的其他研究领域
 
21世纪初,上海市委宣传部确立经济刑法为重点学科,由顾肖荣担任学科带头人,给以较强力度的支持。后又经数次评估考核,继续保持重点学科称号。
 
除了在金融证券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两项一般项目和一项重大项目外,还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于2003年获得刑法学博士点。
 
2008年,出版《经济刑法总论比较研究》一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合着)。对经济刑法总论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
 
2003年开始,主编了《当代经济刑法丛书》,目前已出版20多本(每本均在20万字以上),均是以我和林荫茂同志指导的刑法学博士生撰写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磨砺完善而成的专著
 
2002年开始,主编《经济刑法》不定期丛刊。目前已出20多期。每期都在40万字以上。作为公检法司等实务工作者与教学、研究部门的同志共同参与,互相交流的平台。已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与《刑法分则实用》丛书的撰写。具体参加了其中四本书的写作:《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理论与实践》(合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侵犯财产罪和妨碍婚姻家庭罪的理论与实践》(合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7年);《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理论与实践》(合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9年);《破坏经济秩序罪新探》(合著)(学林出版社,1991年)。
 
(四)参加国家重要立法活动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参加多项全国性的立法活动。1994年,受全国人大法律委、财经委和法工委邀请,赴京参加制定证券法的专门会议;199611月,受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律委邀请赴京参加修订刑法的专门会议;199911月,受全国人大法工委点名邀请,赴京参加制定期货犯罪立法的专门会议;200011月初作为中方主要专家之一赴京参加由全国人大法工委和亚洲银行举办的信托立法国际研讨会200611月,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邀请,赴京参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问题研究专门会议;20126月,参加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提案办理工作会议。在上述活动中,我就证券法、信托法和证券期货犯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每次都作了大会发言并提供专题研究报告,发挥了法学研究工作者在立法中应有的作用。
 
我撰写的有关立法建议的研究报告,获全国人大以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重视(见《上海人大》,1998年第3期第11页)。比如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立法及刑法修订和期货犯罪立法制定等。1992年,我撰写的《建立打击证券犯罪的法律体系》的研究报告,获高层领导肯定性批示。该报告拟出的证券犯罪的四种类型:即(1)知情交易犯罪(又称内幕交易犯罪);(2)违反公开内部情报义务的犯罪;(3)操纵行情的犯罪;(四)证券欺诈(包含损失填补)的犯罪等。并明确建议在今后出台的证券法和刑法中列入该四种犯罪,为立法机关采纳并沿用至今。有关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引起中央立法机关的关注。2003年以来在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就宪法、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修订举行的专门会议上,我提供了建议和意见。会后也发表了专门的文章,有些建议得到采纳。
 
(五)在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领域
 
1990年代初,成为国际刑法学协会会员,是该会中国分会的第一批会员。现任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
 
积极参加中日刑事法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在日方由早稻田大学校长西原春夫主持;中方开始由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寿葆主持,以后有所变化,比如改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主持。该研讨会从1988年开始平均两年一次,在日本和中国轮流举办,至今已办过十多次。其成果结集为《日中刑事法学术讨论会报告书》,日文已出版十卷,日本成文堂出版社出版;中文也有相应的出版社出版。我从第二次开始,大概参加过五次,每次都撰写了不同主题的论文,在会上发言并发表在相应的出版物上。
 
2003年,参加由中国法学会组织的代表团(本人任副团长)出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刑法学协会第17次大会预备会。会前我参与撰写了中方主题报告书。中方报告书得到了协会主席巴西奥尼先生在大会上的热情肯定。
 
此外,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有长期学术合作关系。该校亚洲研究所所长庞德教授主持加拿大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亚太地区争端解决机制比较研究》前后二期共12年。本人作为中国组负责人,始终参加该项目,并主编《选择性适用的假设与中国的法治实践》一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作为该项目的成果出版,在国内的学术著作中首次提出选择性适用法律的正当性问题。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和澳门基金会合作,由顾肖荣等主编的《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法律比较研究》丛书一套12本于1998年出齐。(港澳版由澳门基金会出版;内地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该套书经修订后又重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1999年,主编《2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重庆出版社,1999年,90万字)。该书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汉斌的肯定。
 
1990年,与他人合着《党制之争》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系统阐述了一党制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适应性。
 
回顾从事法学研究、特别是刑法学研究的30多年,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法学研究》三十年:刑法学一文对我的评价是:回眸1978~1987年间,……顾肖荣……13位学者,堪称《法学研究》头十年的刑法风云人物,”“在《法学研究》的第二个十年里,……顾肖荣……等七位学者续写了他们的辉煌;(邓子滨,《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73页、第78页)。在1996年至今的20多年里,我领衔取得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项一般项目并顺利结项;多次参加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研讨咨询工作,发挥了理论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社科院联合博士点担任刑法学博士生导师,指导三个博士点10多名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虽然取得了以上一些成绩,但自己深知,这些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与先进者相比,还差得很远,因此,时时有汗颜的感觉。今天之所以对自己的学术人生作一简要回顾,除了对自己、对学生有个交代外,也希望这些习作对读者和后人有些参考作用。
 
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成长过程,我要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感谢全国人大法工委领导和上海市人大和各政法部门领导给我提供的各种机会和支持,感谢各位老师和前辈,感谢所内外许多同志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从一个下乡知青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法学研究人员;并从1992年到2011年期间主持法学研究所的工作。201612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我还要感谢养育我的父母,陪伴我的家人和关心我的朋友和学生们,他们给我以温暖,激励我不断前行。
 
顾肖荣
20173月于上海家中
 
四、《经济刑法论衡:顾肖荣教授学术文集》目录(选辑)
 
 
第一部分 经济刑法与经济犯罪基本理论专题
 
《论经济犯罪的概念和范围》,《法学研究》1990年第2期;
《中日经济犯罪概念和范围的演进》,《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
《论经济刑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法学》2008年第8期;
《论法律干预经济生活的适度性》,《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第二部分 立法修正专题
 
《修订刑法与打击证券犯罪》,《检察风云》1997年第7期;
《我国刑法修改与期货犯罪立法》,《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1期;
《修改证券法与保护券商合法权益》,《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修改我国公司法的若干建议》,《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3期;
《修订刑诉法须坚持四个理念》,《检察日报》20051223日;
《惩治证券犯罪将现五大变化——刑法修正案(六)解读》,《中国证券报》2006630日;
《为解决证券市场老鼠仓问题的若干立法建议》,《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
《对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三个条文的修改建议》,《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0期。
 
第三部分 金融刑法与金融犯罪专题
 
《知情证券交易与经济犯罪》,《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违反情报公开的义务与证券犯罪》,《政治与法律》1992年第4期;
《操纵证券行情的犯罪初探》,《法学》1992年第2期;
《股票内幕交易认定中的争议》,《法学》1993年第12期;
《论金融凭证诈骗罪适用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检察》200168日;
《股票内幕交易认定中若干争议问题》,《政治与法律》1994年第2期;
《关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认定和处罚中若干问题比较》,《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4期;
《也谈证券犯罪的民事赔偿》,《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法治论丛》2002年第1期;
《对操纵股价案的思考》,《检察风云》2002年第13期;
《信用卡犯罪认定的新思考》,《法学》2005年第11期,20062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金融犯罪惩治规制的国际化》,《人民检察》2005年第15期;
《建立金融犯罪及时揭发机制更重要》,《中国证券报》200677日;
《刑法修正案(六)给惩治金融犯罪带来的新变化》,《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金融犯罪惩治规制国际化解读》,载《金融犯罪与金融刑法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近期证券市场的主要涉罪问题》,《法学》2007年第6期;
《积极应对:金融犯罪惩治规制的国际化》,载《咨询专家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月;
《证券犯罪惩治规制国际化研究》,《经济刑法(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月;
《近期证券市场涉罪问题研究》,载《咨询专家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月;
《反洗钱机制中的国际合作及启示——兼论我国反洗钱的国际合作》,《法学论丛》(专辑)第8期;
Anti-money Laundering: International Law and Practice: China Chap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7
《金融刑法的制度能力建设与抵御金融风险》,《法学》2009年第8期;
《金融风险与金融法治的制度创新》,《文汇报》(论苑版),2009810日;
《金融刑法制度能力建设的五个注意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必须防范金融刑事立法的过度扩张》,《法学》2011年第6期;
《中日金融消费者刑事法保护比较初探》,《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8期;
《金融刑事法体系治理能力建设若干问题思考》,《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期;
老鼠仓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法制日报》2008429日(第6版);
《不能忘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检察风云》2010年第1期;
《惩治证券犯罪效果的反思与优化》,《法学》2012年第10期。
 
第四部分 重点经济犯罪专题
 
《伪造有价证券罪新探》,《法学》1987年第2期;
《收购公司中的违法犯罪》,《政治与法律》1994年第1期;
《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上海国资》2000年第11期;
《如何有效防治大公司做假帐》,《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危害公司财产犯罪的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论我国刑法中的背信类犯罪及其立法完善》,《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第五部分 刑法与犯罪论基本问题
 
《关于〈决定〉的溯及力问题》,《法学》1983年第12期;
《对刑法根本问题的思考——西原刑法思想之一》,载《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月;
《我国刑法中业务上过失犯罪的特征》,《法学》1986年第4期;
《过失犯罪理论的比较研究》,《法学研究》1988年第5期;
《也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法学研究》1983年第4期;
《危险性的判断与未遂犯不能犯》,《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中日第四届刑事法学术讨论会情况综述》,《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3期;
《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发展——我国新刑法评述》,《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3期;
《犯罪既遂理论的新进展》,《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加入WTO对我国司法和公安工作的影响》,《犯罪研究》2002年第1期;
20年来中国刑事政策的回顾与研》,2003年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
《国内法与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学大会专题决议报告2004年;
《刑事违法观与犯罪构成关系论》,《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7卷第3期(20075月)。
 
第六部分 法人犯罪理论专题
 
《关于企业法人犯罪认识的调查报告》,《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
《法人犯罪及其对策》,《党政论坛》1988年第12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人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社会科学》1988年第8期;
《新公司法的人格否认制度与单位犯罪》,《法学》2006年第10期。
 
第七部分 罪数理论专题
 
《试论结果加重犯》,《法学研究》1984年第4期;
《试论牵连犯》,《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
 
第八部分 职务犯罪理论与实务专题
 
《赵某没有共同故意,不能构成贪污罪》,《法学》1986年第10期;
《刘亨年不构成贪污罪》,《法学》1987年第7期;
《职务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
 
第九部分 外向型刑法专题研究
 
《日本刑法学会第67次年会简况》,《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6期;
《战后日本经济刑法和经济犯罪研究的演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3期;
《美国的金融管理监督》,《政治与法律》1991年第4
美国最高法院证券欺诈判例三则,《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4期;
《日本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法学》2002年第1期。
 
第十部分 其他重点犯罪专题
 
《抢劫罪和强奸罪犯罪手段的比较》,《法学》1983年第3期;
《在被害人同意被出卖的情况下,人贩子是否仍然构成拐卖人口罪》,《上海司法》1984年第1期;
《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交通肇事罪中的自首》,《上海司法》1984年第2期;
《自诉刑事案件二审法院能否调解》,《上海司法》1984年第7期;
《对引起被害人自杀案件的处罚》,《上海司法》1984年第8期;
《法规竞合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的适用》,《上海司法》1984年第9期;
《谈猥亵行为与侮辱妇女》,《上海司法》1984年第10期;
《出售被疯狗咬伤的猪能否定罪?》,《法学》1984年第12期;
《强制猥亵应定何罪》,《政治与法律》1985年第2期;
《试论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罪的侵犯客体》,《法学研究》1985年第5期;
《也谈赃物和窝赃、销赃罪》,《法学研究》1987年第1期;
《加强防范措施,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2期;
《窃取技术秘密与盗窃犯罪》,《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1期;
《上海地区有组织犯罪调查报告》,《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
《打击涉枪犯罪宜宽严相济》,《法制日报》2014521日。
 
第十一部分 法哲学、法理学、法文化专题
 
《全人类道德和阶级道德的相互关系》(译),《文摘》1981年第10期;
《也谈道德继承问题》,《社会科学》1982年第7期;
《资本主义监督制和社会主义监督制》,《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社会主义监督的本质及其实现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4期;
《论现代化进程中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检察风云》1994年第1期;
《中国新刑诉法对诉讼当事人基本权利的保护》,《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5期;
《法哲学的创新之作——评〈法哲学经纬〉》,《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6期;
《律师应全面了解被害人的权利义务》,《检察风云》1996年第8期;
《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1期;
《关于修宪的两点建议》,《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3期;
《法律监督与司法权威》,《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
《努力克服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省级地方党委如何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管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普遍意义》,《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和谐社会背景下检察权的配置与行使》,《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代表挑刺公诉案件有感》,《上海人大》2008年第10期;
《为创新、转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上海人大》2011年第3期。
钓鱼执法法律内涵初探》,《犯罪研究》2013年第1期。
 
其他省略。
 
备注:上述内容依专题区分,并不与书籍内容一致,特此说明!
 
 

文字:顾肖荣|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