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要按规定走流程,本无可厚非,而且对于规范工作责任和行为,也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些部门、机构走流程存在一些办事不出活,难出活的拖延、推诿现象。前不久,一小区的一幢30层高楼房两部电梯坏了一部,经检修需花费几万元,流程走了一个多月才修好,早晚高峰居民等候电梯排起了长龙,生活受到影响。本来走流程是对照规章制度的要求,按责任权限层层把关审批的过程,可以同意或不同意,有关方面应及时有一个说法,现在平添了等候环节,何况有些事是等不起的。走流程长期、无期等候,对办事部门机构,至多落个骂名,责任人挨批评,受到处分,而对当事人可能错失机会,有的损失无法挽回。
走流程拖延、难出活是职业道德缺失。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含的道德责任义务。在流程中每一个成员必须具有这种职业道德的素质,使之成为行为自觉,才能走好流程。如果职业道德缺失,在走流程中,要么权力寻租,谋私利,不讲原则有意放行;要么没有进取心,混日子,乱放行,不放行。解决问题还是从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入手,提高成员的职业素质,使其尽到职业的责任和义务。
走好流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流程设计一般是依规依据,经过授权、批准,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步骤办事的过程。这对于管理者、操作者既要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又要熟悉各个环节的要求。如果能力不济,在走流程中不是张冠李戴,就是缺少判断力,而拖延走流程时间。衡量职业技能高低,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有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各项要求,而且多到实际中了解百姓的“急难愁”才能接地气,办好事,切忌滥竽充数,不懂装懂,糊弄百姓,搞所谓的等候。
走流程必须守住法律底线。流程看似形式,实质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规范性、有的流程是法定的,有的流程是被授权的,对待走流程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凭借权力,任意践踏把流程走歪了,也不能私欲膨胀肆意妄为把流程走偏了。作为管理者,操作者必须忠于职守,视其为职务行为,不能有亲疏之分,好逸之别,否则将触及底线受到法律惩戒,同时被管理者对待走流程要有正常心态,不能以办成与否衡量对与错,特别在办不成事情时,出现不满、诽谤或是大闹,走流程不可能随着情绪、心情而改变,否则将失去走流程的意义。
走流程不出效率,表面上是态度问题,实际上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规范的综合反映,必须标本兼治,才能提高走流程效率,使流程便民,惠民。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来源:《新民晚报》 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