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要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为此,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研制发布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成果,围绕基层街道体制改革、居民区治理、村镇治理、城市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社区工作者等方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为期两年的实践表明,全面激发了基层治理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补短板、交通大整治、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河道综合治理等方面,形成了超大城市综合治理的上海模式和上海经验,城市开始变得更加有序、整洁和干净。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希望上海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并对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出相关要求。
“新作为”是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再创新、再创造的新要求,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城市功能再造的重要依托,更是中央赋予上海改革创新的新任务。这是因为上海作为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密集、全球要素最活跃的全球前沿阵地,始终扮演着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色,不但要为其他地方提供改革经验,更要对标世界发达城市,努力成为极具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包容力的全球城市网络的顶级城市。对此,《上海2040战略规划》已经指明,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是要建成一座卓越、伟大、文明的全球城市,这样的城市,必然要配备适应新时代、高水平、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更加整洁、更加有序、更加干净、更加宜居、更加包容。
上海超大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新作为”,是现有社会治理体系的系统集成、功能再造和综合创新,旨在实现现有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突破,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新策略。笔者以为,根据卓越全球城市的新要求,上海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新作为”,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战略部署和改革创新:
首先,在社会治理体制上要有新作为。政府部门间关系是否处理得当,管理体制顺与不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治理的成败。当下,上海在继续加强自贸区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联动”建设、深度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关键是要将自贸区改革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向全市各区和市级层面,加快构建符合现代网络时代经济社会跨界融合新趋势、新要求的现代治理新体制。具体而言,一要,在市层面,全面构筑政府跨部门、大部制管理体制。借鉴并推广浦东新区开创的工商、质监、食药监、价格监督检查的“四合一”综合执法体制,从体制上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八个大盖帽管不好一头猪”等类似分散化、职能重复交叉的治理难题。二要,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互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网上政务大厅),全面提升开放条件下的公共治理能力,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三要,在区层面,要构建集“行政审批办理、公共资源交易、网上便民服务、网格化综合管理、效能评价监督、权力公开运行”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平台,这一点上应该推广徐汇区的“行政服务中心”模式,其中,城市网格化要向居民区延伸,城市管理要做到全区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发现问题,基层也会调动区条线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响应并加以解决。四要,在街镇基层,要强化区域化党建、社区治理委员会、社区基金会等新体制及社会化运作机制,搭建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问题。
其次,在社会治理手段上要有新作为。一要,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在社会治理的法制、法治上寻求新突破,尤其是为网络平台治理、跨区域治理、跨部门综合治理等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在基层社区,普遍推行基层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创建社区法庭,变群众“信访不信法”为全面依法调解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二要,在互联网+政务、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上寻求突破。一方面政府主动开放各类民生有关的信息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共享数据,通过数据共享和服务智能化,既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又要让民众提高获得感。另一方面,要与积累有大量用户信息的互联网企业合作,与社会一起开发各种适用性应用软件(app),实现大数据共享,为解决交通拥堵、打击犯罪违法、优化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近期要紧紧围绕网络餐饮、网约租车、共享单车等棘手的城市管理问题,探索企业信用激励和社会诚信体系相对接,借助个人信用信息共享,解决交通违法、乱放乱停等社会治理顽症。
再次,在社会治理参与上要有新作为。一要,全面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制、机制(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财政、税收等制度体系,破解社会组织财务使用方面的困境,创造公开、公平、透明的社会参与竞争环境,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能力、有品牌的社会组织,切实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水平,提高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二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互动网络平台和新渠道,对此建议向全市推广浦东新区开创的“浦东E家园”系统,让每个公众成为城市管理的监督者、参与者和治理行动者。三要,大力建设基层社区的邻里公共空间或载体,诸如楼道会客厅、睦邻点、邻里节等,实现社会参与、社会自治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
最后,在社会治理人才培育上有新作为。一要,面向全球,吸引和引进一批社会创新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本土化、国际化相结合的社会企业家人才队伍。二要,继续实行社会组织领军人才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政策”覆盖优秀社会组织人才,为社会组织创业人才、领军人才提供最有利的发展环境。三要,继续深化改革社会工作者的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社工队伍成长、成才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打造新时期全球社会工作人才集聚地和专业化高地。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东方网 2017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