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且无法替代的部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把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放在首位,中国经济正在向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首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中国成为构建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领导力量。
早在2013年中国提出了 “一带一路”倡议,力推互联互通,积极筹建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支持新兴国家提高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和表决权,构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举措,这些“中国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直接推动了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有利于减少地区冲突的风险。“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给沿线国家带去了经济互利,还将成为21世纪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核心。“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更多健康的国际“推动力”,有助于中国成为构建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领导力量,也是包容性的全球化的具体实现。世界开始把眼光转向中国。关切中国,成为各国关切自身利益的必需。
“一带一路”倡议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描绘了可实现的美好蓝图,不仅有利于亚洲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联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合作纽带。中国提出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等目标,为现存国际政治秩序提供了必需和相应的补充,更有助于构建21世纪全球政治新秩序。
同时,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这可以减少世界金融对美元的依赖。
随着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为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万亿元人民币,增幅为6.7%,经济增速重回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算,全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中国成为推动今年全球经济加速复苏的关键因素。
第二、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中国的崛起有助于促进世界的转型。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主张的包容性的全球化将改变西方的保护主义政策。传统上的“欧洲中心主义”已被“亚洲中心主义”取代。
中国在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中国加紧努力建立新的全球治理多边机制,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而且,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中国正在为全球治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原则与倡议积极响应,中国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在解决许多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努力应对全球性威胁,积极推进全球化进程。
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深入,世界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5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约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在海外建立了多个中国文化中心和200多所孔子学院,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加深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政府坚决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改革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
中国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模式的坚实基础。中国的经验和行动将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经济中心,其政治影响力将与日俱增。
今年1月,特朗普上台执政后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是美国新领导人关注国内而为中国提供了全球治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在亚太区打造替代贸易协议扫清了障碍。中国正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立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秩序,加快建立国际新经济秩序进程。中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有机会被扩展为亚太自贸区,如果能达成,中国作为亚太地缘政治领袖的作用将得到巩固,将有助于地区一体化进程。
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大幅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份额,美国的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正在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力量转换。中国的发展有助于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世界格局的早日形成。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