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汤蕴懿:【国家智库看两会③ 】科技创新,引领上海走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日期:2017/03/13|点击:33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的讲话,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坚定了决心与信心。

投资科技创新,就是投资城市未来

习近平同志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创新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加强研发,重视创新,投资未来”已成为国家和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从发展趋势看,世界科技创新正呈现出集中度更高的发展,“二八定律”正成为各国创新领域的不二法则。世界最主要的创新区域中美日欧,研发投入占世界80%;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中,中日美欧的企业占84%;化工、信息、汽车、电子等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行业总研发总量的87%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研发投入占企业研发总投入的80%。相反,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就业也是只占总量不足20%,平均工资却是其他产业1.6倍。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在关键的国家、关键的企业、关键的领域,你就将失去80%以上的创新机会和发展潜能。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网络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与耦合,加速了全球创新资源的国际流动,极大地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格局,并促使网络中的一些节点区域成长为创新能级高、对外辐射功能强劲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就是希望通过新的发展和开放布局,从基于低成本优势来实行招商引资、外贸加工,走向基于创新要素集聚来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占据创新高地,成为区域乃至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

贯穿从知识创新、共性技术到成果转化的全创新链

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中,贯通从知识创新、共性技术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形成了一条建设主线。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未知世界的规律并利用科学规律创立新的技术。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而知识创新的根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点和落脚点。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任务,也是贯穿上海创新链条从知识到技术的基础环节。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四大支柱”构成。第一大支柱是张江综合性实验室,它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依托,这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第二大支柱是创新单元、研究机构与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系统性强、开放协同程度高的研发活动,这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主体和载体;第三大支柱是创新网络,从点、线、面上布局网络化协同创新,这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放大器和倍增器;第四大支柱是大型科技行动计划,积极组织、主导、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计划,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巨大牵引力和推动力。

在众多不同层次技术中,共性技术是实现从基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地。同时,共性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费用,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特征,容易出现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都不供给的局面,即制度供给的“失灵”,因此各国纷纷制定相应政策,确保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2009年,上海市科委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转制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指导意见》,抓住创新链条中的核心关键问题,通过对上海市转制科研院所从事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和政府“购买服务”,使得转制科研院所与生俱来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行业公共技术服务的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和发展,通过激活和放大这种资源和功能,服务大量中小企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贯通贯通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着力从体制机制上突破产学研脱节瓶颈,其制度创新涵盖了明确成果转化的权益与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各种组织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改进财政投入支持方式;加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强化成果转化收益合法性保障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将成果处置权下放到团队或个人,加大对科研团队的激励力度,实行“投资损失”免责政策,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确立高校院所法定责任等”机制,从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与激励、转化便利性、人员顾虑三个核心问题入手,用改革创新实实在在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2015年,上海市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企税收减免额同比增加37.2%,增幅比例从2010年的60%上升到2015年的97%。全市共计11所高校、科研院所已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

让人才发挥创新引擎作用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以人才促进全面创新,形成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科创中心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建设,上海需要建立激励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家的制度。2015年,为更好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为先的发展战略。2016年,上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降低门槛,增强操作性。新政实施以来,上海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集聚支持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着。截至201611月底,符合条件的147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领取了5年期人才类居留许可推荐函和人才签证(R字签证)推荐函,18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成功领取永久居留证,81名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就业。通过“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绿色通道落户126人。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文汇  2017312

 

文字:汤蕴懿|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