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何建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应大力倡导融合阅读

日期:2017/02/17|点击:32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红火引发关注思考,电视荧屏传播诗词佳作,表明切实提升全民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享受汉语文字、词汇中可以从心灵深处体味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美感意蕴与无限魅力。由此可鉴,作为华夏儿女血脉、各族人民精神家园的中华文化,其承载元素与公用桥梁是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当伴随着文化传播载体的工具变革,尤其是无线互联互通网络、个人智能移动终端的时代特征,大力倡导融合阅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复兴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纵观历史,人类自从创造文字、告别愚昧蒙荒、逐步文明演变以来,阅读这一行为就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如今对人们来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使阅读像空气与水一样须臾不可缺失,显得无比重要。然而,舆论对我国国民阅读行为质疑与批评之声较多,认为国人深陷“阅读危机”,年均读书量远低于日韩邻国,与热爱知识的创新国度以色列更是无法相比,他们年人均读书64本,而我们只有4.77本。不阅读,文化何以传承发展?

当今社会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真正能静下心来阅读实非易事。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承载工具正在发生变化,碎片化时间价值越来越得到开发利用,人们阅读方式呈现人与纸、人与机、人与屏、人与人的纵横交叉局面,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融合阅读新时代。

人与纸阅读。纸质阅读是传统阅读方式,像5060年代出生的人,接受教育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时代度过的,曾经深深浸润在语言文字之美中。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复旦校园,最能吸引作为稀缺资源的女同学的是那类人呢?首选是校园诗人。那个纯情年代,只要几首小诗和迷蒙诗句,也许就可捕获一颗芳心。那时,复旦图书馆里有一本最吃香的小书,那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因为校园才子江郎才尽时可以派大用场。那个年代,同窗们埋首纸质阅读,书籍成为良师益友,佳作名言震撼心灵,知识春风迎面扑来,沉浸在纸质阅读带来的无比快乐之中。

人与机阅读。被誉为自蒸汽机发明后人类最伟大科技发明的计算机,实现了人与机器、人与信息的链接,贝索斯亚马逊模式将传统出版业带入了数字出版时代。自此,传统纸质阅读方式被快速改变,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通过计算机阅读成为一种全新方式。而计算机泛载、宽域、跨时空、可搜索特点,使在线阅读带给人们全新体验。

人与屏阅读。最近三五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无限宽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乔布斯苹果革命重新定义了无线互联网,无线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们阅读方式。现在人们尤其是80后、90后新兴人类,凭借着无线互联互通、个人智能终端进入了移动阅读“屏时代”。一屏在手,纵览世界,获得信息、汲取知识变得更为便捷,碎片化时间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学界和实业界纷纷关注“工业4.0”即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将推动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会带给人类精准化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可以预测,在这样的趋势下,不远的未来也许会出现精准化智能阅读。

人与人阅读。事实上,不管是人与纸阅读、人与机阅读,还是人与屏阅读,阅读的最高境界无疑是读懂世态、直指人心,就像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副对联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今世界错综复杂,全球变局、文化冲突、思维多元、价值差异,导致一系列不太平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使人类知识创新与分享进入“人人时代”,大力倡导阅读是我们的理智选择。融合阅读新时代,提供了推进人与人阅读新平台、新方法、新境界,可以让人们通过多元可选的阅读方式,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传承文化、提升认知,增进理解、共同发展。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红火,预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为全民共识,一个融合阅读新热潮必将到来。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 2017216

 

文字:何建华|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