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郭中军:政治建设:人大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日期:2017/01/17|点击:36

  

编者按:光阴如梭,时间的指针指向2017。回顾2016,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各条战线成果丰硕。就上海2016年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东方网特邀评论员撰写评论进行盘点。希望在盘点中,我们能坚定信心,以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去迎接2017

上海在国内以现代化都市著称,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本身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审视上海经济社会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时,不妨也来看一下它在政治建设尤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方面的亮点。

首先,区人大换届选举有亮点。2016年是中国县乡级人大的换届之年,上海市各区人民代表大会也陆续开展了换届选举。此次选举给人的感受是,依法合规。每名选民手中都提前拿到了选民证,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与宣传也更加全面与详细,尤其是安排了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增加了候选人与选民的互动与交流。选民登记也更为细致,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居住地都有工作人员主动核实信息,办理选民登记。对于那些工作繁忙、经常在外的市民或居民,上海市还开通了网上选民登记系统,通过互联网即可办理选民登记。对于委托投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选举日,如果有事不能参加选举,想委托同事、朋友或邻居代为投票,必须填写统一规格的委托投票书,每个被委托人所接受的委托人数也受到严格限制。

其次,信息化助推选民登记。在此次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上海市通过完善信息平台大大提升了选民登记的实效。早在2006年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中,上海市就开发了选民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选民登记中的错登、漏登、重登问题。这套系统在2011年进一步完善。在2016年的换届选举中,上海市对信息系统的功能再次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了系统的二次升级。这套集选民登记、身份验证、资格转移、信息共享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助推上海选民登记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登记的选民信息全部导入该系统后,由管理人员对选民信息与全市实有人口资料库信息进行比对,确认选民资格,将选民划入选区和选民小组。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选民登记,每一位选民的信息都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一位选民已经在一个选区登记,如果再次登记,系统会自动作出提示,有效避免了登记“撞车”的情形。

再次,健全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是一种“代理—委托”关系。为了防止代表本身脱离选民、异化变质,需要在制度上加强代表与选民的密切联系。为了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让人大代表更紧密地联系选民,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627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同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63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市人大代表联系社区的若干规定》、《关于市人大代表接受原选举单位监督的若干规定》等五项代表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代表工作,完善代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代表作用。根据这些规定,2016年全面推行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的规定,并且要求每位市人大代表任期内至少报告一次;代表在大会期间和闭会期间的履职情况以及提出代表议案和建议情况都纳入履职范围,代表履职记录将向原选举单位公开,以便于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履职的监督。

最后,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201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改进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监督,改进执法检查,推动询问和专题询问的常态化,探索建立人大监督工作后评估制度。在执法检查方面,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选题上紧扣民生、紧贴民意,积极推进执法检查与立法工作相衔接,提高执法检查成效,不断加大执法检查结束后的整改力度。在专题询问方面,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完善审议与询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进专题询问在监督工作中的常态化。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博士)

 

来源:东方网  2017117

 

文字:郭中军|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