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第十五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研讨会以“海派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为主题,旨在探讨海派文化传承发展与上海城市精神塑造的互动关系。
本届研讨会由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得到了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指导与支持。沪上从事海派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上海各大知名高校、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代表,海派文化爱好者等近百人参加和在线观看了研讨会。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罗宏杰表示,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高等教育的发展总是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的使命与探索也一直和它所处在的时代发展紧密联系。他提到,最早有上海大学的名称是在1922年,上海大学成立初期的办学宗旨是养成建国人才,促成文化事业。老上海大学在中国革命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新的上海大学是1994年由四所大学组建构成,新上海大学自觉担当起传承、研究、普及、发扬海派文化的重任,特别是2002年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每一届海派文化学术年会的研讨会都有新的特点,也出了很多研究专集。15年来海派文化研究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专家学者不断创新,成绩斐然。每年举行的海派文化月活动,加大了对海派文化的传承力度,让新兴上海人也感受到海派文化的魅力。
最后,罗宏杰表示,希望可以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凝聚各界力量,最大化挖掘海派文化的潜力,再创海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美好篇章。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表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16个字是上海城市的精神,也是对海派文化最好的诠释,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必须要立足全局,进一步深刻认识文化对于上海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技兴市、文化兴市,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2040年的城市规划当中,明确指出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这要求海派文化应该有更大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项目“310与沪有约”——海派文化传承的主题活动,也得到了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教结合办的大力支持,使得上海大学的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影响力进一步有了扩大。
李伦新表示,海派文化研讨会已经进行到第十五年,海派文化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有了新的发展。今后,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将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三大方面着手,推动海派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表示,海派文化研究无论从学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为推动上海文化事业发展、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作出了重要贡献。海派文化在挖掘、研究、传承、创新等方面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
围绕海派文化,潘敏讲到,第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精神,海派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来源和根基。
第二,海派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修复能力,不忘本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海派文化需要创新发展,需要理论升华,不能说而不做。
第三,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政党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这也对传承和发展海派文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第四,海派文化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立足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拓展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从区域性文化向全球化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塑造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和精神气质。这既是海派文化发展的方向,也要求海派文化在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帮助城市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以“关于上海2040规划之文化建设解读”为题做主旨演讲。荣跃明讲到,海派文化最早是从“海上画坛”开始的,一批画家首创了这样一种艺术的风格。后来不仅是在美术当中,包括各方面的艺术都有体现。如果一种文化,真正成为一个时代主流样式的话,它一定包含价值层面的内容,同时也会在具体的艺术样式当中有所体现。比如,过去上海海派文化在艺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形式,就是上海独角戏,以前有一个戏叫《72家房客》,里面有各种各样方言的模仿,这是非常典型的对上海文化的特质、海派文化艺术的展现。
荣跃明强调,如今,结合2040年上海总体规划当中提出的“人文之城”的目标,发展海派文化不光是文化资源如何继承、如何保护的问题,还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把海派文化在传承、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的问题。上海在城市文化发展当中,不应该,也不会成为纽约、伦敦、巴黎在东方的倒影,她在城市文化发展当中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上海文化建设,要在开放中学习借鉴西方“全球城市”发展经验上,必须要坚持海派文化的传统,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在迎接挑战的基础上,来推进中华文明当代转型,呈现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特别是中央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上海要发挥作用,在这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
荣跃明讲到,在构建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系时,只有建构了很有效的传播体系,城市文化才可以有大的影响力。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上海的文化产业要着力于建构区域、国家、全球三个层面的传播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上海城市文化才有可能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力,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城市”的文化体系。
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围绕“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做主旨演讲。贾树枚指出,近几年,上海已经正式把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过去的海派文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褒和贬双重含义,而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正面、积极的形象,也是一大进步。
贾树枚表示,如果用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来衡量,海派文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为此他提出了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海派文化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不是地域性的文化。上海的城市精神第一条就是“海纳百川”,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有这样的胸怀、气魄,不能把海派文化退化成为地域性的文化。
第二,海派文化应当是创新文化,而不是怀旧文化。上海近现代文化积淀丰厚,这是上海的优势。这些年来上海在发掘文化遗产、传承文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硕果累累,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还要持之以恒,继续做好。但传承和创新,应该兼顾,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一味的怀旧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认识自己,同历史对话,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在文联、作协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要坚持文化自信,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创新、创新再创新,通过创新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第三,从建设人才高地做起,建设文化高地。上海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领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强,但在文化领域就差得多。贾树枚建议对这种状况做一些研究,从政策层面和宏观环境营造方面采取措施,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共同建设上海的文化高地,把海派文化,上海的城市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为探讨会发来视频演讲,以及论文《移民人口与海派文化》。论文中提到,海派文化的四个特点包括:商业性或曰趋利性、世俗性或曰大众性、灵活性或曰多变性、开放性包括世界性。四点当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趋利性,也是其他三点的基础。因此,美术、音乐、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不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文以载道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商品,要适应市场、创造市场、扩大市场。
熊月之在论文中强调,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人口通常有75%-85%是移民,海派文化的四个特点,都与移民人口有密切关系。开埠前后,上海人就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特点,即主客之分不明显,或主不排客。无论中外,大城市移民社会通常会具有四种特性,即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和密集性,这些特性在上海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移民的双重认同对上海文化影响很大,加强了上海社会与中国各地的联系,强化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也使得上海文化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机制。另外,租界对上海移民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主要体现为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和集散效应,示范效应增强了上海社会的崇洋性、世界性,缝隙效应增强了上海社会的灵活性、冒险性,孤岛效应増强了上海社会的竞争性、商业性,集散效应增强了上海社会的世俗性。
熊月之总结到,上海移民社会呈现以下一些特点:海纳百川,文化多元;信息灵捷,头脑灵活;视野开阔,比较洋气;勇于竞争,追求卓越;比较务实,讲究实际;自治自律,不管闲事。这些特点,交互影响,相摩相荡,呈现在社会文化上,就是:商业性或曰趋利性、世俗性或曰大众性、灵活性或曰多变性、开放性包括世界性,统而言之,则为海派文化。这就是海派文化之所以产生在上海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原因所在。
本届学术研讨会在前期筹备阶段,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上海大学文学院也在前期与文学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由双方合作共建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推动海派文化研究工作,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和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作为双方代表在现场举行了正式签约仪式。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2016年1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