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黄凯锋:这个“中国故事”何以讲得让驻沪领事们点赞

日期:2016/11/24|点击:34

  

摘要

要解决“说了传不开”的困境,第一,要好好琢磨究竟对别人说什么;第二,要仔细研究对谁说;第三,要认真考虑怎么说。总之,要告别“自说自话”,实现精准传播。

 

照理,改革开放的样本分析,中国道路的理论解读,文化传统的起承转合,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面对谁,亲历其间的中国学者和理论家应该最有发言权,完全可以平心静气、言之有物地娓娓道来。但只要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中华核心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海外传播还可能面临被传统演艺和“舌尖上的中国”所淹没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17日面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还需要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从实际情况看,“有理说不出”主要是理论功底和水平的问题,而“说了传不开”多半因为内容和表达出了问题,一是自说自话,对牛弹琴;二是鸡对鸭讲,言路不畅。不看传播对象,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概念逻辑和理论演绎里,自斟自饮自徘徊,别人如何接受你的所谓话语体系?即便有意制造出一些“笑点”“痛点”,生产出一些所谓“特殊桥段”,若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听众也只不过是哄笑一场罢了,谁又能真的听进去?所以,要解决“说了传不开”的困境,第一,要好好琢磨究竟对别人说什么;第二,要仔细研究对谁说;第三,要认真考虑怎么说。总之,要告别“自说自话”,实现精准传播。

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关于江南文化。上海地处长三角,近1000年来,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其所传承的江南文化亦儒亦商、经世致用、开放包容。这个文脉与南宋以后在浙江衢州一带形成的儒学有很深的渊源,更与江南文人、思想家的民间讲学和商业伦理联系紧密。如果我们以大家熟知又容易引起争论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例,那么从上海文脉之一的江南文化切入,说说移民文化与江南儒学以及儒商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内容选择。那么这个内容讲给谁听比较合适?听过以后谁最有可能成为现身说法的“二传手”?

今年6月到9月,上海社科院就围绕“移民文化与江南儒学”进行了“对谁说”、“说什么”和“怎么说”的尝试与探索。

结合上海自身特点以及上海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的优势和特色,经过反复商议并多方听取意见,我们主要选取了驻沪领事、商业伦理研究的著名学者、各国青年汉学家以及在沪或来沪的外国大学生为传播对象。江浙沪是驻沪领事的领区,他们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总体情况有所了解,本身就有话语权和传播途径;来沪参加第六届国际经济伦理研讨会的一批著名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责任有了解和研究的兴趣,对移民文化和江南儒学尤其是商业伦理有深入讨论的可能和学术基础;而选择世界各国青年汉学家代表则更多着眼于前瞻性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对象的拓展,着眼于长远意义上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来沪或在沪的国外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上海情结以及感同身受的正能量。如果这些人明白我们说了什么,消化吸收并愿意再次传播,那么效果一定比我们自说自话好很多。

江南文化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介绍和探讨,什么样的内容才是适合传播的呢?经过“顶层设计”,加之文史哲等研究所专家的多次头脑风暴,内容聚焦在江南儒学经世致用和多元包容的品格上,始终强调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转化的价值。“移民文化与江南儒学”,以宋代以来的历史文脉和移民南迁为主线,从利玛窦到徐光启,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到江南儒商,多维度展示江南多元文化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此外,多位学者分别结合儒学、道学、书院制以及浙江水路商道,进一步细化或展开思路。

解决了说给谁听和说什么的问题后,还需要把握怎么说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尝试采用的是实地体验+课程串讲的方式并事先作了可行性方案的设计。 “移民文化与江南儒学”的体验课程活动,第一现场是衢州孔府,代表们实地了解孔子后学在江南传播以及流入民间的历史过程;第二现场是磐安榉溪村孔氏家庙,代表们对孔子后裔耕读传家的经历感同身受;第三现场是天台山国清寺和桐柏宫,代表们通过佛教和道教仪式感的体验,加深对中国文化“三教合一”的认识;第四现场是王阳明纪念馆和杭州万松书院,代表们对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教学研究活动有一定印象。贯穿浙江中部这四个课程活动现场的是水路商道和江南历史文化遗存。边走,边看,边听,边提问和交流,随风潜入眼,兴到偶成诗。仁爱、诚信、崇礼、尚智等价值观,尽在鲜活的体验和感受里。

这样的精准设计和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活动的许多代表通过现场评点、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多种方式对体验课程活动给予肯定。俄罗斯领事Kirill Skvortsov称赞此次活动是“组织完美的一次项目。”德国的领事Doris Ernst说:“这是非常棒的一次项目!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欣赏了中国文化。”匈牙利领事Andras Szuts表示,“很高兴能够认识这些伟大的中国学者和艺术家。这几天里,我觉得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新加坡总领事Loh Tuck Wai觉得,这是他在中国“四年来,参加过的组织得最好的活动之一。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江南文化及其对华东地区经济活力的巨大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哈萨克斯坦的总领事Kyraubayev Zhoshykhan还特地让其远在家中的夫人通过手机视频观看现场的讲演活动。青年汉学家代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Polina Rysakova副教授认为,“通过这个活动,第一次感受到南方的中国文化居然有这样深厚的内容,非常独特。很希望再去一次。”国际经济伦理学会前主席Georges Enderle教授年事已高,活动结束后写邮件给王战院长,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文化之旅。来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多次,对中国文化认识最深的就是这一次!”海事大学的部分留学生对“水路商道与江南历史文化遗产”主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美国费城Villanova大学的五位本科生围绕所参加的活动专门撰写了体会文章,并有了进一步学好中文的愿望。

当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寄希望于一次活动让老外们完全变成“中国通”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加入自身体验的讲故事方式,无疑是润物无声,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上海是移民城市,多元文化交融,塑造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浦东开发开放、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使上海再次进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跃期。城市历史的独特性和城市文化的精神特质,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上海。今天,我们想要展示一个怎样的上海形象给世界?清明的商业理性、鲜亮的时尚色彩、规范的市场经济,这些上海的“面”该通过哪些“点”给予呈现?进一步而言,处在伟大变革时代的中国,又该如何让世界真正读懂,恐怕同样需要思考对谁说、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上观新闻  20161124日星期四

 

文字:黄凯锋|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