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王震:9.11十五年后,全球反恐何处去?

日期:2016/09/26|点击:36

  

今年是“9.11事件”发生十五周年。过去十五年来,国际社会在美国的主导和推动下,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球反恐战争。尽管包括奥萨马·本·拉登在内的一批恐怖分子头目相继被击毙,但这场战争似乎远未取得预期的目标。

根据美国国务院统计,在冷战刚刚结束的1991年,全球范围内的恐怖袭击事件为565起。2001年虽然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全球范围内的恐怖袭击事件也只有355起,共造成伤亡5431人。然而,到了十年之后的2011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已经上升到10283起,共造成12533人死亡、25903人受伤,另有5554人在恐怖事件中被绑架为人质。到2015年,全球共发生恐怖袭击11774起,共造成28328人死亡,35320人受伤,并有12189人被恐怖分子绑架。也就是说,2015年全球平均每月发生981起恐怖事件,案发频率远超冷战结束后的1991年和发生“9.11事件”的2001年,这就是不少媒体和学者所谓的“越反越恐”现象。显然,在国际社会戮力反恐十五年之后,由于国际恐怖主义的“井喷式”爆发,我们并未迎来一个更加安全、祥和的世界。

造成当前“越反越恐”局面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全球反恐战争所带来的强大“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一方面,国际媒体对于恐怖活动和反恐战争连篇累牍的报道促使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开始以恐怖暴力的形式释放,这一现象在转型矛盾比较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动荡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暴力冲突往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反恐手段的快速升级势必会促使恐怖暴力手段的升级,此即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其次是美国全球反恐战争中存在的一系列内在缺陷使然。比如,在反恐过程中坚持单边主义,肆意地将反恐目标扩大化,等等。特别是2003年小布什政府不顾一些欧洲盟友和中国、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入侵伊拉克,为今日“伊斯兰国”之滥觞打开了闸门。

再次,国际社会对于反恐战争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在9.11事件后不久的全球反恐战争中,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对于恐怖主义的认识都存在着明显不足。比如,各国普遍强调使用军事手段从肉体上消灭恐怖分子,忽视了滋生恐怖分子背后的强大精神与社会力量。一些国家在主动或被动参与全球反恐战争的同时,对于其反恐政策可能带来的报复成本和反恐战争的“溢出效应”等明显估计不足。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近年来国际恐怖活动的猖獗并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它是当前国际格局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表象和体现。随着美国在全球相对实力和地位的快速下降,全球秩序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调整和变化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全球治理格局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危机与挑战,在国际反恐领域也不例外。一方面,世界性大国围绕国际权力和国家利益加强了国际博弈,另一方面不少地区性大国虽然不希望卷入战争,但在区域热点问题上也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凡此种种,都为国际恐怖活动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如何才能让当前“越反越恐”的局面逐渐归于平息?从过去十五年全球反恐战争的经历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可以在短期内回答的问题。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社会应当首先完善对于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摒弃以往反恐战争中的种种错误做法,更加有效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在一个日渐狭小的地球村中,任何国家都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谁都不可能在恐怖主义的肆虐中独善其身。相信凭借人类自身的经验和智慧,我们一定可以度过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恐怖主义的肆虐期。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理事)

 

来源:《上海译报》201691521日(第37期)

文字:王震|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