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苏秦的悲剧告诉我们:耍嘴皮子是靠不住的,实干才能兴邦,空谈只会误国,也误了苏秦自己
战国时,舌辩之士可谓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他们凭着一张利嘴,游说诸侯,博取功名。他们之中,有的因之而建功立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秦国的商鞅;也有的虽风光一时,但最终是昙花一现,苏秦可谓是一个典型。如果单论学识,苏秦与商鞅应该差不多;但论成就,却不可同日而语。原因很简单:商鞅注重实干,把理论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而苏秦则主要是靠耍嘴皮子去忽悠诸侯,一旦牛皮吹破,使命也就终结了。
苏秦拜鬼谷子为师,但学了几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他的家人嘲笑他说:你不好好工作,整天耍嘴皮子,不穷困潦倒才怪!苏秦听了也感到惭愧,于是闭门潜心研读兵书。一年之后,自认为悟出了其中的要领,出山游说各国君主。
苏秦游说的第一站,是当时的周天子周显王。但那时的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无权无势,加上周显王的部下也都非常了解苏秦,知道他靠不住,要周显王别理他。苏秦无奈,只好步商鞅的后尘,来到了秦国游说。他对秦惠王说:“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但秦惠王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对苏秦说:“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婉拒了苏秦。
苏秦在秦国碰了壁,把一肚子的怨气撒在了秦国身上。他决定以“合纵”之策,游说赵、魏、韩、燕、楚、齐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他首先想到的是势力强大、又与秦国接壤的赵国。但当时赵国执政的是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他也讨厌苏秦的夸夸其谈,拒绝了苏秦。苏秦只得到了当时比较弱小的燕国,四处钻营,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总算是见到了燕国的君主燕文侯。他对燕文侯说:燕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邻近的赵国,只要与赵国结盟,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秦国,就能够平安无事了。燕文侯想想有道理,就资助他车马金帛,去游说赵国。恰巧这时奉阳君已死,苏秦见到了赵肃侯。他先说了一通奉阳君的坏话,接着又把赵肃侯吹捧了一番,然后抛出了他联合六国、形成合纵之势、共同抗秦的主张,说得赵肃侯龙心大悦,给了他大量的金钱财物,让去游说联络各国。
从策略上说,苏秦的主张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能够实行,对秦国的影响更是巨大的。这一点,秦国也意识到了。而且从六国之君最终都被苏秦说服、组成联合抗秦的统一战线这一事实来看,苏秦也的确是有着过人的口才。但问题是,实现这一策略的前提,是六国必须先放下各自的私利,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而苏秦去游说各国接受他的主张时,并没有一个总体的提升各国国力的战略规划,而仅仅只是从其各自利益的角度,去打动各国的君主。
他游说赵肃侯时,就是从赵国的现实利益出发,认为赵国虽然强大,但要依托韩、魏两国为屏障;一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国,赵国必然受害。所以,只有联合六国,才能对抗强秦,成霸王之业。游说韩宣王时,用的则是激将法:“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事秦,何异于牛后乎?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而游说楚威王时,则直截了当: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只有形成合纵之势,不仅可以孤立秦国,而且诸侯也会“割地以事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苏秦自己也难以回答的悖论:要说服各国君主接受他的主张,必须首先使他们觉得有利可图;而如果六国君主都是基于各自的利益,就不可能真正结成牢固的同盟,合纵之势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但无论如何,一个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三心二意的军事同盟就这样形成了。苏秦做了纵约长,同时还担任了六国的相国,并被赵国封为武安君,一时风光无限。但事实上,苏秦自己也明白,这个合纵联盟是靠不住的,只要真正同秦国发生对抗,立刻就会穿帮。对于这一点,苏秦其实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他游说各国的时候,为了避免各国直接同秦国发生军事冲突而导致自己策略的失败,使用了激将法,资助自己的同学张仪入秦,担任了秦国的客卿,以延缓秦国对六国的进攻。但秦国发现了这一图谋后,反过来使用连横之策,离间各国之间的关系,以瓦解六国的合纵。秦惠王命公孙衍以利诱惑齐、魏两国共同讨伐赵国。合纵联盟还没有发挥作用,自己内部就先打起来了,而且受到攻击的竟然是作为“盟主”的赵国!赵肃王自然非常恼怒,责问苏秦。苏秦怕被追究,借口出使燕国,仓皇逃离了赵国。苏秦一走,合纵联盟也就立刻解体了。苏秦到燕国后不久,燕文侯去世,燕易王继位,齐国乘机讨伐燕国,燕易王也很生气,苏秦无奈,又跑到了齐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博得了齐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客卿。但后来又因与齐国的大夫争宠,被人暗杀。
苏秦虽然也称得上是一时之豪杰,他的合纵之策也的确有着较高的军事和外交价值,但他并没有真正从提高各国的国力、巩固各国间的军事联盟的具体措施上下功夫,而只是靠游说欺骗的手段,做表面文章,使得好端端的一个合纵策略,折腾了半天,最终却一事无成。苏秦的悲剧告诉我们:耍嘴皮子是靠不住的,实干才能兴邦,空谈只会误国,也误了苏秦自己。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上海观察 2016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