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政策、制度的实验先行地的责任,在我国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中更是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自由贸易区(自贸区)是一国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中,在货物监管、外汇管理和企业设立等领域,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政策的特定区域,往往包括了自由港、自由经济区、对外贸易区等多种类型。独立的监管、自由地进出、发达的离岸金融和高效的物流是自贸区的主要特征,也是各国促进贸易增长、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出现大洗牌、大兼并、大调整、大转型的新格局,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并形成了从“新一轮技术——新兴产业——定制化生产”的价值链格局。其中,自贸区越来越成为各国全球范围内集聚生产要素、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各国的科技创新中承担着“发动机、推进器和转换站”的作用。
建设科创中心,核心是全球影响力,关键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政策、制度的实验先行地的责任,在我国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中更是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自贸区成立3年来,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开放性优势,积极满足科技开放、科技人才的引进、制度改革等促进科技创新的要素和制度需求,使上海自贸区成为大物流、大金融、通关一体化、文化市场四位一体的创新高地。自贸区建设如何促进科创中心建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文章”。
促进科技要素自由流动
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安全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监管制度。该贸易监管制度简化了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程序,缩短了时间,加速了境内外资金、物质、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通。
开放贸易制度及自贸区便利的交通条件:1)创造了大物流,有利于科技创新所需物质的流动,如高新技术设备、高新产业产品流入;2)服务通关一体化,简化通关程序,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符合科技创新高效的要求,也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快速及时进行流通交流,促进科技产业发展;3)创造了科技创新文化大市场,通过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与我国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交流,也激发了国内科技创新企业的创新热情,逐步形成注重科技创新的文化大市场,从而改变中国对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创新认识不足的局面,将科技创新变为企业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总之,开放的贸易制度所创造的大物流、通关服务一体化、文化大市场都加速了科技要素的流动,可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要素相对不足的问题。
给予科技创新独特的金融支持
自贸区实行了促进投资和贸易的财税政策。通过分期支付所得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的概率,在企业初创期增加了年盈利,激励企业创新热情。给予高新技术人员给予股票激励,将个人的收入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激励了企业内部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在自贸区创建和引进了专门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科技银行,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给予其科技金融支撑,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够激励企业创新热情。
自贸区针对金融机构实行了金融机构落户政策,给予其财政支持、补贴、公司办公室租金减免及金融人才扶持等政策,吸引来大量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为科技创新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也解决了自贸区乃至全国金融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财税服务进行了创新,推出了网上自动赋码、网上自主办税、电子发票网上应用、网上区域通办、网上直接认定、非居民税收网上管理、网上按季申报、网上备案、纳税信用网上评价、创新网上服务在内的“税收一网通办、便捷优质高效”等10项措施,广大纳税人切实感受着税收服务创新的魅力,惬意地享受着“税收一网通”的便捷优质高效,简化科技创新企业税收缴纳方面的程序。自贸区税务局所得税科负责对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特定企业组织专场辅导,更加了解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自贸区实行的创新金融制度总结为: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制,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科技园区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张江科技投资银行;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这些制度改革都有利于资金的流通,能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撑,解决了我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自贸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这些金融制度创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试验区内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完善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该类政策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最大化利用社会资金,进行科技研发。
减少政府干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自贸区最大的创新点在于采用了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和“准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减少了政府干预,将权利放回给了社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中原来的参与者变为了监督者,充分发挥了“守夜人”的职责,给予了市场更多的活力,解决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政府越位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抢占的问题。“准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对待国内外企业投资上一视同仁,有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解决我国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同时负面清单要求“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管理方式,降低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促进市场的活力,加大市场竞争,有利于激发创新,而且企业在市场中参与度越来越高,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创新内动力不断提升。
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对经济行政管理逐渐弱化,逐渐让位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的项目确认、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及结果鉴定,是由市场中企业自主完成。政府在市场中的让位给予了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同等发展的机会,企业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如权利清单限定了政府的权利,划清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减少了政府对市场运行的行政干预,给予市场充分活力,激发了企业的主动性。
引进国际先进人才,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在引进国际先进人才方面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主要是我国缺乏一个人才流通交流的开放环境、平台网络和组织机构。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打通人才环节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开放的环境扫除了人才流通的障碍,打通了人才流通的“任督二脉”,为国际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创造了机会。开放的环境促进各种要素与资源的流动,尤其是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这样有利于人才的汇集。自贸区开放的环境吸引更多国际上先进技术企业,使得这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走入自贸区,从而会带动国际先进人才进入。如跨境电子商务的推行,吸引了一大批跟电子商务相关业务的企业进入自贸区,弥补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不足,也推动了计算机、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开放的环境也创造了人才合作交流的平台网络,给人才交流提供渠道。
自贸区为了解决专业人才稀缺问题,采取了诸多积极人才政策,在一定层面上解决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根据分析,可知自贸区内主要缺乏管理人才、金融人才、IT技术人才。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放宽工作年龄限制、降低就业条件、简化落户程序、改善福利条件(包括提供住房补贴、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家属上学问题、提供医疗保障等)等政策都有效引进部分专业人才。先进人才的引进,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
另外,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进步,也是自贸区的一个独特优势。自贸区开放的政策和制度扩大了科技创新网络的开放度,尤其是与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的对话与交流,自贸区在这方面可以搭建很好的平台。通过举办论坛等高水准的国际技术研讨会议或相关活动,促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拓宽科创企业的研究视野,帮助它们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对话海外顶尖技术专家与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博士,本文为国家软课题《自贸区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的部分成果)
来源:上海观察 2016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