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1年的上海地区还归属于江苏省管辖。5月开始,江苏各地开始陆续举行第三届省议会议员初选。
95年前的今天,上海望志路一幢石库门民宅内,13个操着各地方言的年轻人和2个老外悄悄聚到这里,在一个昏暗的客堂间开启持续数日的讨论。
这便是具有划时代影响、但当时并不会见诸报章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无数理论文章曾经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论述中共诞生于上海的历史必然性。
但我们关心的是:1921年7月的上海,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当年的旧报章、地方志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试图拼凑出当时的社会图景。
设立交易所风潮
这只是1921年上海金融界设立交易所狂潮的缩影。那一年上海最多时足有136家交易所,包括布、麻、煤油、火柴、木材、麻袋和烟、酒、砂石、泥灰等等看似不起眼的行业都成立了交易所,有的还不只一两家。这实在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
交易所设立的风潮,原因在于之前成立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经营状况较好,于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一部分发起人和中介,开始组织成立另外的交易所,上海杂粮油饼交易所和上海华商棉业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当时,中国人自办的交易所出现才短短一两年时间,对于交易所的性质和功能都不甚了解,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交易所的发财机会。
按照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一个地方同种类型的物品或证券的交易所只能设立一家,交易所的正式成立必须经过北京政府的首肯。很多滥设的交易所知道不可能被批准,便纷纷进入租界注册领照。租界当局只管收取注册费,来者不拒,也成为这波风潮的推手。
然而,交易所作为金融运作的较高级形式,在当时中国工商业尚不发达、交易市场并不活跃的大背景下确实有些“水土不服”。加之投机发财的动机,因此炒买炒卖交易所股票就成了它们的主要业务,造成上海金融秩序的混乱。
时近1921年底,上海金融市场银根渐紧,一些交易所因钱庄和某些银行抵制,告贷无门,只能破产。到了1922年,112家交易所存留下来的仅6家。
不得民心的“选举”
1921年的上海地区还归属于江苏省管辖。5月开始,江苏各地开始陆续举行第三届省议会议员初选。
上海初选选出了43名省议会议员,出现9个缺额。经过一轮补选,
总联合会在拿到各路选民应得的投票入场券之后,除了少部分发到选民手中,其他都由一个叫张全的人坐着轿子到各个投票站投递,尽管监察员姚明善发现了这件事并将他逐出,但是在这之前他已经投出了至少数千张选票。因此他们认为,这样的选举是“根本违法舞弊选举,万不能发生效力”。
而这次江苏省议会选举的乱象绝不止于此。这届江苏省议会内部围绕“两张”——即张一麐、张孝若谁当议长的问题而争执不下,进而演变为议会内部派别间的的激烈争斗,致使议会屡屡延期,几近流产。
在僵持日久,议长难产的情况下,前江苏咨议局、江苏省议会秘书处课员叶立民激愤于议会派别之争,竟不惜自戕,以死谏来表达对省议会的极端不满与失望之情。尽管当时的中国照猫画虎学来了民主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与制约,传统的官场文化仍然极大左右着中国的政治。
三次罢工事件
纵观整个1921年,发生在上海的工人运动一直不断,仅申报中报道的发生在上海市区、松江、南汇等地的工人运动就有15次。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也是工人运动的高潮,一方面是因为伴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但生存状况却十分潦倒。据统计,1920年上海有工人56万余人,占全国产业工人的1/4。上海工人刘朗山在《新青年》上撰稿道“所居者破屋茅棚;所食者大饼面食,或者臭烂不堪之物;所穿无论男女仅可遮羞”。
另一方面是两年前的“五四运动”,也让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能量,因而勇于反抗不公。罢工时有发生,但因缺乏组织与斗争章法,往往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个7月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罢工。一次是豆腐工人罢工,当时上海共有豆腐店300余家,工人不下千人。随着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原本每月200文工资已不能满足基本生活,工人方面便要求改发洋钱二角。据
工人们选择
摇绳业工人也举行了一次罢工。这一次事件的是因为米价高涨,尽管半年前已经在300文工资上加了40文,但因为钢元跌价,工人还是入不敷出而致。
7月声势最为浩大的罢工发生在浦东。
当时正在上海开会的中共一大代表得知这一消息,当即决定选派李启汉去领导,张国焘也过问了这次罢工,帮助工人成立了罢工领导机构,还与工人代表反复磋商。最后经谈判,历时三周的罢工终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也是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罢工。
一触即发的警民矛盾
据
这也不是军警欺压平民的个例。
这第三十七条的内容是:“除缔约国海陆军官及工部局特许者外,余在界内携带军械者,则拘解公堂,处以不过三个月之徒刑,或科以不过三百元之罚金。” 可见当时除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上海的治安也实在算不上太平。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徐锋华副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的上海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上已有海纳百川之气象,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民族工业蓬勃兴起,1921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40%,已成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交易所的设立,也是贸易机制逐步完善的标志,但显然,由于幼稚无序、规则欠缺等原因,造成了市场管理上的混乱。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数量逐步增多,工会组织逐步成立,地下党组织开始逐步参与领导工人运动。这都为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也在1921年7月,后来成为四大书局之一的世界书局,由独资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促进了上海出版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此前,《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少年中国》等刊物均已在上海发行,为思想文化启蒙提供了媒介的便利。
中共成立的消息虽不可能见诸报端,
这一天起,忽明忽暗的星星之火,终于点燃了。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