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谢京辉:当有规则形同无规则,问题出在哪儿?

日期:2016/06/28|点击:19

  

摘要

如果设计不出行之有效的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加成为社会问题。一方面规则没有减少冲突,保护不了文明,让不文明肆行;另一方面使更多人受到违反规则的影响而迷失文明的方向

欢迎阅读上观学习·思想

 

谢京辉,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上海市品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品牌经济论》、《品牌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强国之路》等专著,主编《上海市精神文明发展报告》(2006-2016),主持多项政府决策咨询课题,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在《人民日报》等有影响的各类媒体发表《责任教育莫错位》、《讲好品牌故事,要沉淀也要创新》、《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六引效应”》、《打造制造强国需要“四种精神”》、《迪士尼品牌效应启示》等百余篇文章。

 

最近网上有一则消息,荷兰监狱没犯人,里面住的全是难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荷兰违法的人确实少了。北欧社会文明发展程度,颇令人惊讶。这不得不让人想起“规则”的问题。

有的人对规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束缚自由,是用来找麻烦的;也有的人认为只要财富充分丰富了,矛盾自然解决;还有的人认为规则越严文明程度越高,这些是对规则的误读与曲解。规则的作用在于通过准则的程序化建立文明。每个人的行为存在个体化的差异,需要找到平衡点,规则正是平衡器,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社会文明就有与之相适应的规则,规则是文明的保证,离开规则未有文明可言。只有学会规则,才能开启文明这扇大门;只有执行了规则,才是文明的开始;只有全社会实践了规则,才算是进入文明社会。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野蛮相对应,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文明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都在探寻什么样的制度使社会更加文明,文明伴随着制度克服野蛮而不断完善,文明的标志是冲突的减少、社会的和谐。制度是调节器,正是制度的作用形成了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和印度文明。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唯则,也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换言之,文明是对制度认同的结果。制度与规则是相通的,规则是运行、运作制度所遵循的法则,一般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规则既是确保文明的标准条件,又是攀登文明的阶梯。因此,规则作为文明社会的垫脚石,是构筑文明大厦的基础,这种基础越巩固,对文明社会作用越大,任何时候必须重视规则这块垫脚石,才能使文明社会更加巩固发展。脱离规则将是一个无序社会,在物欲的诱导、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人性会偏离文明而陷入野蛮,其疯狂的程度比动物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几年的贪腐大案,无不例外都是违反规则的典型,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规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真实反映。规则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物质、精神、制度发展总体水平。任何逾越规则的行为,都将使规则失灵,此时的规则不是作假就是形同虚设,套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高尚,天天没事儿谈道德规范,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规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出:“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持久的东西。”按规律办事,即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任何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制定出来的规则,将有害社会、毒害人心,因此必须将规则放置到社会发展正常状态中,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大革命与旧制度》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归根到底是因为没能找到适合的规则所致。

因此,规则必须顺乎民意符合时代特征才具有生命力,关键还是要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规则。或许人们更多地愿意接受能够遵守的规则,而不是高大上无法遵守和执行的规则。这就要求规则设计者充分认知规则,深入了解国情民意,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则,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规则既符合社会道德水准又能推动社会发展。

如果设计不出行之有效的规则,比没有规则更加成为社会问题。一方面规则没有减少冲突,保护不了文明,让不文明肆行;另一方面使更多人受到违反规则的影响而迷失文明的方向。规划越是符合实际的设计,社会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同时,提高全社会对规则认识也十分重要,规则的成效在于参与度、执行率和影响力,这些都要求规则能够真实反映社会发展实际水平,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一个好的规则应该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相反不良规则也会加剧冲突,削弱社会和谐,降低文明程度,影响社会发展。

规则是文明前行的动力。规则是抑恶扬善,没有规则缺少标准难以明辨是非曲折,人们行为犹如脱缰之野马而失控,因不清楚行为的边界很容易侵犯他人利益引起冲突。因此,文明的发展是在讲规则的科学前提下开展的,如果规则不恰当,或是将规则用错地方,就会产生反作用,无助文明进步。

规则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无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社会和谐,这是规则的基本底线。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可弥补明规则某些不足;无规则是一种以无序竞争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严格上讲,它是非道德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规则,有效的规则往往有助于事业发展,切莫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设计那些不切实际的规则,使事物发展走向反面,这样的教训,历史上也曾经发生不少。

对于明规则而言,因其存在局限性,当然需要不断完善,但问题是这种改善可能牵涉到局部利益,也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这就需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地调整规则,使其更符合发展需要,减少其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要限制潜规则,不能任其发展,尽可能通过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使其成为明规则。对于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厘清边界,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解决问题,不能让潜规则成为暗箱操作的托词或是寻租的借口。对于无规则因其不符合法治精神,必须限制否则容易引起冲突。

用好规则对于建设文明社会十分迫切和重要,积极的规则对文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消极的规则会加剧冲突,导致出现应付作假或者消极怠工现象,从而降低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必须严肃对待。

总之,规则是载体,道德是其灵魂,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驾驭好规则,才会创造出文明。文明使人们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边界,守住行为底线,束缚违规行为,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要充分利用好规则的积极方面,使其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而不良的规则容易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磨灭良知公正,使人们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加剧社会矛盾。规则是把双刃剑,用好了产生强大的文明发展动力,反之成为文明社会的绊脚石。有关方面对规则必须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制定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则,真正使规则成为我们文明前行的动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上海观察  2016628

 

文字:谢京辉|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