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何锡蓉:学习5•17讲话|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日期:2016/06/03|点击:35

  

摘要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从三个资源,即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融通予以了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作出重要讲话(以下简称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断。讲话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新的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呢?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从三个资源,即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融通予以了阐释,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现一个“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些论述,不仅对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本身也是对近代以来文化上的古今中西之争辩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要走向古今中西之融通。

近代伊始,在西方从物质到精神的强势文化冲击面前,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了国人思考的主题。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西用,是全盘西化还是保持国粹,是“良知坎陷”的内圣开外王还是把中学内容纳入西学形式,以至于当前热议的是儒家社会主义还是西方民主制度……种种论争,带来的结果要么是中国本质主义化,要么是全盘西化,但这些恰恰都不是中国应当选择的方向。中国学科建设的主要倾向是以西范中。然而,现实中虽然引介、吸纳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范畴和理论,曾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设置和建立的必要起点,但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基于西方哲学、历史、社会和文化情景中经验与问题的概念、范畴和理论缺少反思,造成的结果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原创性、自主性、创新能力方面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自身特色。

习近平一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养料,是精神标识、精神命脉、价值源泉、基因、根本、血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等等。在5·17讲话中,又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他还梳理了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从诸子百家到近现代思想巨擘的文化轨迹与历史线索,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我们看到,事实上,十八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可以用“高度”和“繁荣”来形容。但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在“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即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理解,是创造性的而不是守旧的继承,是开放的而不是保守的发展,并在继承和传播上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要避免文化本质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或儒学可以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习近平在强调民族性的时候,并没有也不是为了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提出要善于继承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也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的方针,如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学习和汲取全世界一切有用之成果,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这里要强调的是,“用”不是盲目地用,而是“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这就是说,不能一味照搬,要有批判精神,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融通古今中西的文明成果,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古今中西融通的现代成果,理所应当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

习近平从三大资源论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对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了内涵上的揭示,更重要的是,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为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出了表率,这就是整体思维和辩证法。

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于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从理论上继承近现代欧美文明的优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当代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现实中已经有了不少新的理论成果。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中国将会为人类提供新的哲学与思想的范式,进而为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社会模式。对此,我们当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该文为作者在上海社科院“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内容)

 

 来源:上海观察 201663

 

文字:何锡蓉|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