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不该忽视的“互联网情绪”

日期:2016/04/18|点击:103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的情绪显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教授张结海正在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一些网民的惯常逻辑是:不用找原因了,就是官方的错。

这样的情绪是怎么形成的?情绪背后又暴露出官员媒介素养的哪些短板?

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老百姓能够理解相关部门需要一套复杂的流程,事故的查证、认定、统计确实都需要时间,谁也不能草率地对外公布。但是,网上的社会情绪已经形成,而情绪是等不起的,这时候必须及时地先对社会情绪做出安抚。

网络情绪的心理学困惑

张结海是上海社科院的一名心理学研究员。近两年来,他一直想用心理学,分析一个虚无缥缈、却又越发重要的新对象——互联网。

如今的互联网,每天充斥着海量信息。有些信息动辄几百万转发和关注,但往往靠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情绪宣泄和共鸣。

短短一句“我讨厌他”,可以收获上百个点赞;一个热门帖子,跟帖一大半都是无聊的情绪表达,如“赞我的顶起来”;一则新闻引起各方争议,跟帖充斥着对骂,不是辩论道理,而是人身攻击。大部分网络新词,其实也和情绪表达有关,“普大喜奔”“天啦噜”等等。有些事件,还会造就一个屡禁不止的头疼现象:网络暴力。

而一旦出现重大危机事件,随着事态每一分一秒的变化,网上的情绪表达更是铺天盖地,又瞬息万变。

张结海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个人的情绪,现代心理学已经可以略微琢磨出一点规律,那么扩大到互联网,网民们的社会情绪有没有规律可循?带着这份疑惑,2015年起,他带领团队申报了一个国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情绪的新特点和新规律》。

“社会情绪”研究在心理学中,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在心理学的传统中,“社会情绪”特指儿童面对社会的种种反应,是一个儿童心理学的专用术语,与我们印象中的中文含义截然不同。也有西方学者研究危机事件中的民众心理,但是研究对象更多的是企业、机构、组织者,范围比较小,而非更广阔的互联网。

经过林林总总的梳理之后,张结海发现,他想研究的中国互联网上的集体情绪,此前鲜有人系统研究过,不仅定义模糊,而且测量方法不明。

事件启动式的“中国情绪”

起初,张结海给受访者的问卷,遵循常规的心理学套路。比如询问你周围的人他们的情绪怎么样?收上来的统计结果,似乎表明中国人的社会情绪很稳定,大家都表现得比较幸福、满足、安稳。

然而,调查团队很快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发现,一旦有社会公共事件发生,情绪就会呈现出不同样貌。尤其事件是负面的话,比如灾害、事故,受访者的情绪,会从平日里的积极正面,转向愤怒、惊恐、焦虑和悲伤。

“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情绪是事件启动型的。”张结海归纳,平时没事时,社会情绪还不错,然而这种表面的健康具有迷惑性,很容易让人忽略背后的潜在危机。一旦有危机事件爆发,个体的负面情绪会被集体唤醒,很容易引发新一轮公共危机。比如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出现,立即会启动社会情绪。

调查团队还采取了另一种测试方法:在网上大量搜集情绪词汇。比如,以公共事件为线索,对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网民的情绪表达进行词汇检索、抓取和分析查找哪些情绪类的词汇出现比例最高,大多是一些负面词汇,如“悲伤”、“愤怒”等。词汇揭示出我们互联网上最常出现的情绪是愤怒、焦虑、恐惧、不满、怨恨和不信任。其中,愤怒的情绪最常见,也最容易在网络上传递。

调查团队还做了一些实验对比,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当一个人在高兴时,给他看正面、负面两种报道,他会对正面报道印象更深刻。而当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他会对负面报道印象更深刻。

不起作用的“归因理论”

2014225日,某医院发生了一起病人家属与护士的冲突事件。这一次,网友们没有分成“挺家属”和“挺医院”两派,而是表现出空前“团结”,齐声谴责病人家属。因为家属是某省检察院官员及其妻子。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纷纷用“官员夫妇殴打女护士”作为标题。

在张结海看来,身份决定立场,是中国互联网一个特有的逻辑。

国际上,面对突发事件,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归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库姆斯及其同事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一旦发生负面事件,人们总是会先去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根据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危机事件分为受害型、事故型和可预防型等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危机反应策略使用建议”。

然而,张结海说,这套“归因理论”在中国不大行得通。因为我们互联网上的社会情绪通常是这样的:只要发生负面公共事件,就容易联想“背后肯定有猫腻”,“一定都是官方的错”。

比如两年前,某地发生了一起“麦当劳血案”。2014528日晚,一家麦当劳内,笃信邪教的张某等人向就餐的顾客吴某索要联系方式,吴某拒绝后,张某等人认定吴某为“恶灵”,竟然将其残忍殴打致死。这本来是一起极端的恶性杀人事件,社会情绪最初表现出的是震惊、同情、强烈关注。然而在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案情通报后,舆情发生了反转。

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当地公安的微博回应非常公式化,用词模糊、空洞、冷淡。让网友们感到“冷血无情”“缺乏同情心”。随即,舆论强烈反扑,网民们的矛头从犯罪嫌疑人转向公安机关。一件“邪教杀人事件”结果变成了“公安局冷血无情事件”。

归因不起作用,互联网的“情绪逻辑”,给今天的公共事件应对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火上浇油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也让传播方式改变了。

前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公布后,其实并不知道效果是好是坏,究竟有多少人看过这件事了?看了以后他们怎么想?心情是得以平复,还是更加恐慌、愤怒了?

而互联网时代,传播有了很好的反馈和互动。渐渐,与网民互动多了,一些媒体越来越懂得怎样才能赢得网友的高点击、高转发——不断激起网民的情绪。标题耸人听闻,内容有强烈戏剧冲突。

张结海为此还总结了突发事件赢得高转发的几大框架。比如冲突框架,这是最常见的,动不动就是“某地官员”“富二代”“女大学生”做了什么,或与人发生冲突,制造出一种强烈对比,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报道。

于是有人总结了互联网上的“是非判断”:宝马和比亚迪撞车,一定是宝马车主的错;官员和普通人闹矛盾,一定是官员有错。

此外还有经济后果框架、责任框架等。比如告诉网民,这起公共事件可能会引起难以想象的巨大后果,以此制造了恐慌。有时候为了让人记忆深刻,还会“比惨”,刻意呈现惨状。比如地震这类重大事件,国际通行的规则是,一些过于惨烈的画面和采访并不提倡,也不宜传播,这对当事人其实是一种二次伤害。“但有的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会不管不顾。”张结海说。

每一次危机事件,网络上疯转的那些信息,往往隐藏的含义是:别看你与这起事件无关,你其实也是潜在的受害群体,有一天你也可能会遇上这样的灾难。于是读者们形成了一种身份认同,认为大家是站在同一边的“难友”,彼此共同向一个责任方“开炮”。

“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网友的高转发刺激了部分媒体,还是部分媒体的报道方式,激发了网民的情绪。总之,这两者互相助推。”张结海说,“每每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多次叠加后,形成高度共振,最终造成了一个死结。”

日常的官员“亲民秀”

是我们的权威机构面对网络舆情时“情商”太低了吗?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除了事件发生后信息要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其实事前也能为缓释情绪做些准备,比如“平时官员树立亲民形象,就能起到很大作用”。张结海说,当一位官员经常面对公众,回应民情,平时就累积了一定的“好感度”。那么当危机发生时,他的话会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对民众来说,他不是一位陌生官员,而更像是一位熟人,是一位我们颇有好感的“老朋友”。这样一位老朋友说话,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先去质疑他,而是先听听他到底怎么说。

于是最近,张结海做了一个小调查《中国官员亲民形象调查及提升亲民形象对策研究报告》。其中,他搜集了中外官员常用的27种“亲民秀”,让网友们对这27种“亲民秀”的喜爱程度进行评分。

怎样的官员“亲民秀”才能刷出中国网友好感度呢?

首先,与民生相关的“秀”,评价效果都不错。我们常见的有参加公益活动、义务献血、帮助弱势群体找工作等。网络直播是其中评分最高的一个方式。

比如在“与普京直接连线”节目中,普京用近4小时回答了80多个问题,其中还有自己落水后,奥巴马会不会出手相救的怪问题。这种直播一下子拉近了官员与民众的距离,俄罗斯网友评分很高。

而国内也有类似例子,比如温州、武汉等地开展的电视问政曾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像这样深入普通百姓、“真对话”、直切“痛点”的作为,更容易获得好感。

而互联网时代,也有一些创新的“亲民秀”。比如有中国官员开通个人微博账号,传递正能量,引起一阵热议。

另外,与廉政有关的“亲民秀”,中国网友的评分也很高。比如有的官员长期保持简朴作风,乘坐公交地铁上下班,搭飞机坐经济舱,以普通人身份到食堂就餐、观看体育比赛,等等。

 “很显然,这与身份认同感有关。”张结海分析,现在网友们总觉得一些官员高高在上,危机事件发生后,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就容易成为坐在网友对面的那个责任方,而我们这些网民才是一伙的,我们和官员分属两派。然而当网友们在平时就看到,官员的衣食住行与老百姓一样,大家便觉得,原来这些官员和我们是一样的普通人。那么危机事件发生后,网民的附加敌意和不良情绪就不会有那么强,更能就事论事。

“秀”也要细节真实可信

中西方文化毕竟不同,并不是国际上所有的“亲民秀”,中国网友都认可。比如,西方官员喜欢“光膀子秀身材”、“戴墨镜、扮酷”等个人形象秀,中国网友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有点反感。中国人观念里,稳重端庄大方的官员形象,更让人感到可靠。既然官员要“秀”,就得“秀”一些与民生、与职责相关的内容。

近两年,中国官员的“亲民秀”渐渐多了起来,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粗糙、不走心的“假秀”往往起到反效果,还引起网上众多负面情绪。

比如某地官员,经常被记者偶遇,拍到坐公交车上班的画面,经媒体多次报道后,网友们直接拆穿,表示哪有那么巧的“记者偶遇”,尤其是每次偶遇,总有人带着很好的摄像装备,拍下“高清大照”,明显是一场场设计好的“秀”。

于是,这就涉及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怎样做才能赢得好感,而不是反感呢?张结海的答案是:细节真实可信。

比如,20152月,习近平总书记重回自己青年时在延安插队的村庄。观看新闻时,张结海发现,习近平用陕西方言介绍彭丽媛“这是我婆姨(方言,意思是妻子)”。一位村民靠近习近平说话时,还不自觉地用胳膊肘撞了他一下。

“以前我们农村里,互相说话时,就是习惯用胳膊肘撞一下。”张结海解释,这个“小动作”当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子让他回忆起自己在农村生活的场景。

而反观有些官员的“亲民秀”,别说细节真实,其实连细节都没有,就是走过场和摆拍。在一个网友们“火眼金睛”的互联网时代,作假,尤其是官员作假,很容易被拆穿。

情绪是等不起的

官员的“亲民秀”,是以日常的“加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那么当危机突发事件爆发后,针对具体的社会情绪,尤其“什么都是政府的错”这种逻辑,究竟有没有中国式“情绪缓解对策”呢?

张结海作了一个比喻。他认为,这种情况其实与一对一的日常相处很像。比如两个人聊天,当对方非常愤怒时,你需要及时对愤怒做出回应,当对方表示自己受了委屈,哭哭啼啼,你就要及时安慰,表达同情理解,以情绪回应情绪。

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官方说法过于客观冷静,对社会情绪视若无睹,缺少回应。

就拿重大安全事故为例。往往事故发生最开始,网上的社会情绪是震惊和悲伤的。但是有的官员不仅在具体事件上表现得拖拖拉拉、含糊其辞,而且对大家的震惊、悲伤和同情,没有一丝回应。

其实,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老百姓能够理解相关部门需要一套复杂的流程,事故的查证、认定、统计确实都需要时间,谁也不能草率地对外公布。但是,网上的社会情绪已经形成,而情绪是等不起的,这时候必须及时地先对社会情绪做出安抚。

你也许第一时间还来不及公布事故的具体原因,但是至少可以先表达同情,与受害者感同身受;表达一种负责任的、严惩不贷的态度,以回应当时的群情激奋。

可遗憾的是,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我们的一些权威机构的措辞,还是习惯用冷冰冰的公文体。或许传统观念里,官方话语就得这样客观冷静。但放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传播规律已经改变,人们解读信息的思维也已经改变。恰恰就是不会出错的公文体,给不少网民留下“无情”的印象。

国际上,一些有经验的国家官员,每当公布灾难时,第一句话都会用很重的形容词,比如“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宣布”。而主体信息宣布完毕,官员发言的最后段落,一般还会多讲几句“虚的”,这几句虚言,就是用来激励人心、回应和安抚社会情绪的,尤其是表达政府与大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的心态。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应对方法,确实应该补补课。

记者手记

真诚方能换真心

 情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理性不可解。

最让人难以回答的提问就是幸福感,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即使设定再多的量化指标也没用。收入高就有幸福感吗?未必,说不定富人的幸福感很低,他们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有知识的人就有幸福感吗?也未必,说不定知识越多想得越多,反而活得愁眉苦脸。

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两套逻辑:官员们觉得自己那么努力,给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增加了福利,为什么大家还不满意呢?而老百姓觉得,收入增加并没有增加我的幸福感,还有人工资比我高多了,还有人比我幸福多了。

官员用的是量化的物质逻辑,老百姓用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感受,两者当然无法对话,症结就是这么产生的。

但我们还是逃避不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出了事习惯性怪政府?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以来一直是“小社会,大政府”,政府就是一个大管家,它什么都管,有事找政府准没错。人们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强大万能的“大管家”形象。那么一旦有重大事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也是政府这个“大管家”。

这从侧面表明,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公开透明还要坚持常态化,坚持做到更好。一些网友面对危机事件,总是先怀疑公布的信息是不是真的?会不会瞒报少报,会不会藏着掖着?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可能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偏见”。

第三个原因,可能正如张结海所说,是身份认同感。如果有些官员平时的衣食住行,与普通人有很大区别,彼此属于不同阶层,那么发生危机事件后,怀疑、不信任实属正常。如果官员们让大家觉得,我们都是一样的,你的苦我了解,你的痛我也体会过,那么附加的敌意自然会消失。

时代已经不同。互联网时代,任何沟通都需要将心比心。真诚方能换真心。

 

来源:《解放日报》20160418

 

文字:解放日报记者 龚丹韵 实习生 雷册渊|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