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胡志勇:东南亚是中国建立命运共同体关键地区

日期:2016/03/31|点击:72

  

近日,中国与泰国、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国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中国总理宣布为促进湄公河流域的开发,设立100亿美元的融资框架,从而正式拉开了“澜湄”合作机制。中国希望籍此进一步打通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联系,强化与东盟陆上五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带动和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陆上五国的产能合作,为中国周边外交“锦上添花”。中国在资助这些湄公河沿河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和扶贫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夯实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基础。

众所周知,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面临着机遇,同时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也普遍面临着挑战,这为中国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目前,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中国可以为东南亚陆上五国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中国将采取直接投资、技术合作、生产设备出口等方式在硬件方面支持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加强中国与东盟陆上五国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加速推进中老、中泰铁路,中缅陆水联运等大项目,探讨建立澜-湄边境地区经济区和产业园区、投资区和交通网,完善澜-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利用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为东盟陆上五国经济发展筹措开发资金,通过设立以购买出口商品等为对象的最大100亿美元融资框架、以及为基础设施建设的100亿人民币的低息融资制度促进东南亚陆上五国的发展,从而形成中国与东盟陆上五国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利的良性合作新局面。

中国过去是通过由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多边机制参与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项目,而这次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是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后又一次主动成功实现由国际机制的参与者转型为创建新多边机制的主导者。

此次“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主要包括:“3+5”合作框架,即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为五个优先方向,从而提升东盟陆上五国工业化产业化水平。同时,中国将在湄公河国家开展减贫合作示范项目,并优先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帮助五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设定的各项目标。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诞生是南南合作的新实践,该机制把中国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分不开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在互利合作进程中,使东南亚国家更信任中国,也是平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举措之一,改变中国在东盟地区负面影响,以在与美、日等国拉拢东南亚国家竞争中抢占优势。

自中国新一届领导人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创新外交实践,相继提出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等新思路,为中国外交发展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思路体系,逐步由过去的低调走向如今奋发有为、积极主动的态势,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断扩大中国外交成果,特别是使中国周边外交较好地为中国新一轮发展服务。

但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也面临诸如南海争端等不利挑战,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下,尽管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不断加深,但在政治与安全上对中国的不信任也同步上升,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内部所获得的支持度也正在下降。

因此,中国在积极处理好对美关系的同时,进一步主动实施由中国主导的地区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在维护和促进亚洲地区稳定与繁荣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中国的主导性作用,积极利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等方式,努力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真正建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命运共同体,从而造福于人类。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6329

 

文字:胡志勇|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