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胡志勇:国际社会需共同强化打击恐怖主义力度

日期:2015/12/29|点击:11

  

巴黎遭受恐怖袭击以来,国际社会一致谴责ISIS惨无人道地袭击无辜平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国以及欧洲的社会政治生态及其发展趋势,也暴露出了欧洲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方面存在着诸多“软肋”,欧洲反恐安全环境趋于恶化。

欧洲国家在历史上与伊斯兰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许多国家境内拥有大量的穆斯林民众。尤其在法国目前拥有欧洲最大的穆斯林群体, 600万穆斯林民众生活在法国,约占法国总人口的10%。这些穆斯林移民,在民族文化上没有归属感,在宗教方面也没有认同感,长期以来成为法国社会治理的疑难问题。

而且,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欧洲很多国家出现反外来移民、反伊斯兰主义势力浪潮,并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外来移民中特别是少数伊斯兰极端分子虽然以新移民身份在欧洲生活、工作,但很少有感恩之心,无意接受所在国的价值观,很难融入欧洲社会。而且,近年来,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相互接受度和容忍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的好坏也时时左右着欧洲各国对外来移民的态度,经济状况好的情况下,外来移民成为欧洲各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当经济下滑时,这些外来移民就可能成为当地右翼民众的“出气筒”。德、法等国的外来移民主要是穆斯林,这种排外情绪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欧洲国家头痛的问题。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后恐怖主义进一步成为威胁当今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国际毒瘤,国际反恐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作为人类一大公害的恐怖主义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愈发猖獗,其表现形式为:恐怖活动更具隐蔽性,恐怖主义类型及其袭击手段从早期相对单一型演变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态势,袭击目标也由特殊对象殃及到普通平民,袭击范围遍布世界,袭击频率较早期更高。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开始转向了以不加区别为对象特征的恐怖攻击,通过制造暴力事实、恐怖气氛和震慑社会这一轰动效应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在恐怖手段与恐怖目标发生根本性转变前提下,恐怖袭击的性质随之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以往针对特定暗杀对象转向为无辜民众以及象征性目标,从而使恐怖活动更具危害性。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恐怖分子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恐怖事件,以达到在民众中制造恐慌、削弱政府权威、影响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恐怖效果。进而增加其余政府谈判的筹码、实现有利于恐怖组织的社会政治目的。

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反恐斗争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恐怖主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极强的生存力,其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分散化;其主体成员本土化、年轻化特征尤为明显,严重影响了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的博弈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巴黎恐怖袭击表明国际反恐能力下降。美欧长期是中东北非的主要反恐力量和稳定性因素,但现在有退缩趋势,导致“伊斯兰国”等势大难制。

当前,国际反恐斗争与国际恐怖势力较量呈现激烈博弈的僵持态势,既是由于作为滋育恐怖主义土壤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诸多根源性问题远未消除,也与国际社会反恐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密切相关。而且,美国的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主义活动非但没有被遏制,恐怖袭击活动更呈猖獗之势,表明国际反恐合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国密切加强反恐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制定相应的反恐政策,加快推进国际反恐合作机制建设,尽早实现国际间反恐情报和反恐技术共享,积极应对、遏制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尽早形成反恐共识,以立法形式进行反恐合作,不断扩大在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的反恐合作力度,最大限度地遏制恐怖分子生存空间,世界各国应标本兼治,努力提高本国各民族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不断改变那些在本国社会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境遇,减少或消灭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巴黎袭击事件再次向全球反恐敲了警钟:遏制极端恐怖组织暴力挑战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安全领域与反恐合作,提高防范恐怖袭击的能力,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各国人民生命安全。

在反击恐怖主义活动中,世界各国需要思考如何缓解外部压力,为公民创造有利于和平的条件。特别是欧洲国家需要考虑如何解决内部移民问题,改善其经济社会条件,为其融入当地社会提供条件。欧洲国家必须改变外交政策上的干预主义,以减少恐怖袭击的威胁。

(作者是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51229

 

文字:胡志勇|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