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焦点论坛】法国恐袭拉响世界反恐警报—— 上海社科院国际安全创新团队热议巴黎黑色星期五

日期:2015/11/18|点击:17

【编者按】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法国首都巴黎再度遭遇系列恐怖袭击,巴黎市区及法兰西体育场发生7起袭击事件,黑色星期五阴霾笼罩。截至15日的初步统计显示,袭击事件已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伤。反恐问题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法国为何屡遭恐怖袭击?这次号称法国本土50年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将给法国乃至欧洲带来哪些影响?又给同样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反恐形势的中国敲响了哪些警钟?上海社会科学院《焦点论坛》栏目邀请国际安全研究创新团队三位学者余建华、戴轶尘、赵国军进行了专题讨论。
       

        主持人:今天《焦点论坛》的主题是关于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的反思。我们邀请国际安全研究创新团队的三位学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因为这个议题一是跟反恐有关,二是跟欧洲有关。三位当中,余建华研究员是我院较早从事反恐研究的专家之一,赵国军博士也有专门研究恐怖主义的课题,戴轶尘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欧盟对外政策和国际安全研究,对这一问题都比较熟悉。首先,我想请大家谈谈欧洲现在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难民政策与这次发生的恐怖袭击之间有何联系。
       
        欧洲危机加剧
        余建华:首先,这次恐怖袭击发生表明欧洲的安全形势更为严峻。欧洲本来就存在着移民问题。现在大量难民涌入,对欧洲的安全形势是极大的考验,一些极端分子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恐怖袭击。这次恐怖袭击发生之后,欧洲民众对难民问题有两种反应:一是要求加强移民管理,但也出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波兰已经宣布不接收难民,而且很多人不再对难民报以尊重的态度。尽管波兰的表态没有得到欧洲主流民意的认同,但这次恐怖袭击对欧洲社会民众心态的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会广泛持续下去,也许会造成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分裂。其次,从欧洲内部到外部都提出了欧洲的对外政策应该调整,包括中东政策也应该反思。在欧洲,法国在反恐上一马当先,但其在中东的反恐并不仅是为了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还牵扯到叙利亚问题。如果巴沙尔政权倒台的话,叙利亚的局势将更加混乱,这对欧洲的冲击会更大。最后,我认为这次恐怖袭击堪称法国的911事件,其恐怖主义特征比今年1月的查理周刊事件更为明显,它不是针对单个特定目标的暴力袭击,而是有明显政治目的、滥杀无辜平民的暴力行为。

        戴轶尘:我觉得这次恐怖袭击对欧盟在2003年出台的《欧洲安全战略》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目前欧盟内部正在讨论更新这一战略,可能会在明年出台新的全球战略。

        当时,欧盟已认识到其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恐怖主义、失败国家、地区冲突等一系列新安全挑战,并寻求通过预防冲突和预防威胁将其抵挡在欧盟的大门之外,但实践表明并未奏效。目前,欧盟的周边从东部的乌克兰一直到南部的中东北非地区,非但未能通过推进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转型使之更为安全和稳定,反而先后爆发了政治动荡和地区冲突,随着大量中东难民的涌入,外部危机已经转化为欧盟内部的安全压力。

        此外,巴黎恐怖袭击将挑战欧洲国家在保护公共安全与限制公众自由之间如何平衡与取舍。美国在911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加强情报收集、加强监控公民信息等安保措施,在欧洲受到广泛批评。现在欧洲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是否会改变态度而希望采取更严格的安保措施?民意的转变和立法的调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欧盟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主要是欧盟大国发挥作用,这次的恐怖袭击无疑将使法国政府面临空前压力,其中东政策的调整不仅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博弈,还取决于其内部民众的支持度,但是欧盟整体很难完全放弃在中东推进民主化转型的立场。

        赵国军
:从形式来看,这次的恐怖袭击就好像俄罗斯别斯兰剧院人质事件和印度孟买恐怖袭击的“合体”。这是欧美国家(俄罗斯除外)自911以来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911以来的其他恐怖袭击无论是伤亡人数还是国际影响,都远逊于此次类似大屠杀的恐怖袭击。从这次参与恐怖袭击的嫌疑人来看,不仅有以叙利亚难民身份潜入法国的外来极端分子,也有法国本土的恐怖分子,这种联手作案显示出恐怖分子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跨国网络,防范将更加困难。

        欧盟国家由于靠近中东地区,叙利亚等地的恐怖分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地理便利和难民身份抵达欧洲,从而使当前中东的动荡因素“外溢”到欧洲国家。无论是法国查理周刊袭击事件,还是比利时犹太博物馆袭击事件,都凸显出欧洲国家在面对中东地区恐怖主义“外溢”时的脆弱性。

        主持人:大家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没有简单地分析形势,而是把这次巴黎的恐怖袭击和欧洲的政治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现在我们来谈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为什么越反越恐?”这个问题主要跟中东形势有关系,还关系到西方推行的民主和现在产生的恐怖主义有什么关联。

        为何越反越恐?
        余建华:实际上主持人点到了要害。从2013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的迅速反弹,并且出现了比基地组织更凶猛的国际恐怖主义形态。伊斯兰国不仅继承了基地组织恐怖袭击的特征,制造多点、连环的爆炸袭击,选择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等,而且还力图实体化为国家形态,可能对一些极端分子甚至社会边缘的、处于困境的青年更有吸引力。

        越反越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恐联盟战略出了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利益或是战略意图出发,在反恐问题上是持双重或多重标准。二是美欧推行的民主化战略有问题。现在全球的国际恐怖源头和重灾区都在中东,这与2011年以来的中东变局直接相关。在中东变局前后,美国及其欧洲盟国不顾中东的国情,一味推动、煽动和引导所谓的西方民主化进程,但遭遇了水土不服,“阿拉伯之春”反而变成“阿拉伯之冬”。西方原本是希望借中东变局民主浪潮推翻巴沙尔政权,但却在叙利亚演变为一场旷日时久的内战。我想巴黎恐怖袭击也是与它有直接关系的。但必须强调的是,要避免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挂钩,这样才能有利于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才有利于反对反恐中的双重和多重标准。

        戴轶尘
:911事件后,美国与欧洲盟国采取了军事反恐措施,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中东、中亚地区的动荡混乱,需要从社会结构上改造整个国家,寻求将西方成熟的民主体制推行到这些“前现代”国家。由于这些国家本身在国家建构中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国家治理能力脆弱,导致在民主化进程中上台的往往并非是被西方认可的世俗的民主派力量,反而是那些有历史根基和群众基础的带有伊斯兰宗教色彩的政治力量。这些不为西方所信任的政治领导人被非正常更替后,就给了激进势力和恐怖组织招募成员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口。

        据媒体报导,虽然伊斯兰国这样的新型恐怖组织披着宗教的外衣,但在招募成员、运行组织和实施行动时却利用了最现代化的手段来寻求其现实的政治目的。如果西方不改变双重标准反恐战略,尤其在民主化进程当中操之过急,以民主化为包装来追求自己实际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做法,反恐形势很难好转。

        赵国军
:国际反恐形势从现象上看确实是“越反越恐”,除了拉美、北欧等地相对较为平静外,恐怖主义可谓在世界上呈现日益蔓延之势,伊斯兰国组织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原因有二,一是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错误,制造了中亚和中东地区的混乱。在尚未收拾好烂摊子的情况下又匆忙从这些地区撤军,改为“幕后领导”,鼓动英法等盟友军事介入,最终由这些国家来承担恐怖袭击的风险。二是像塔利班和伊斯兰国这样的极端组织,当其作为一个类似于“准国家”的显性行为体存在时,军事打击是很能起作用的。问题在于这些组织被打击后,其残余分子分散化存在,军事打击就很难从根本上彻底加以清除。当他们流窜于世界各地时,就会产生新的恐怖活动。

        巴黎恐怖袭击会不会引起国际反恐格局的改变?我个人认为会有很大的影响,但不会引起根本性的改变。恐怖袭击的后果不仅是看它本身造成的伤亡,还要看它施加的对象是超级大国、中等国家,还是小国。对于同样的恐怖袭击,不同的国家做出的反应是会有很大的不同。911事件因为发生在美国,美国才有能力发动持续十多年的全球反恐战争。此次恐怖袭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肯定会影响法国一段时期的内政外交,甚至影响欧盟。但法国不具有美国那样的意愿和能力去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恐战争。虽然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表达了对法国的支持,但最终到底能给予法国多大的实质性的帮助还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俄罗斯在乌克兰引发的危机也没能让美国调整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法国这场恐怖袭击也无法让美国将关注重心重新回到打击中东恐怖主义上来。

        主持人
:刚才我们谈第二个问题时已经涉及到国际合作,即反恐的国际合作如何加强。这里我想重点要突出国际反恐合作的前景以及中国的立场和政策,以及中国反恐是不是应该采取与西方相同的标准。

         国际反恐合作如何应对?
        余建华:这次巴黎恐怖袭击发生之后,有观点认为,国际社会要组成强大的联盟加强打击伊斯兰国。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同时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恐怖主义是社会问题,是全球性挑战,仅凭军事打击不能够彻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无论是这次巴黎恐怖袭击,还是这几年来国际恐怖主义高潮的掀起,中东都是一个主要的策源地,而这一态势实际上是随着中东变局的动荡而产生的。

        造成中东变局的深层原因有三个方面:中东的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设的曲折。应对中东变局,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坚持处理好中东的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改革而忽视稳定。二是要坚持更多地支持中东地区转型国家的社会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的国家治理能力。解决中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尊重中东国家自身的主体性,注意其具体的国情并发挥中东民众的主体作用,将重心放在民族国家建设、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方面。中国可以与他们交流经验,但不能取代他们自己的努力。三是要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的“地中海联盟计划”结合起来。巴黎恐怖袭击提醒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注意安全保障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安全与发展并重,而且要坚持共同的安全、综合的安全、合作的安全、可持续的安全。我们应该与国际社会共同倡导、推进这个理念,这样才能使我们发展的成果被各方面接受,并由国际社会共同享受。

        还有一点我要强调,在推进维护中东安全、为国际反恐事业做贡献方面,中国的步子还可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中国在吉布提的安全设施可以在中东地区的反恐和亚丁湾的反海盗上发挥积极作用。

        戴轶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和政策优先是不一致的:美国想从中东“脱身”,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洲;俄罗斯仍在维护叙利亚政权;欧洲考虑的是难民危机;中国关注的是在中东的能源和经济利益。在中东地区能否形成有效的国际反恐合作,首先需要大国之间形成一致的认识。

        目前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都欠缺向中东地区投送力量、提供安全的能力,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协作来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在中东安全上最有可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美国,要让美国更多地承担它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在大国仍然各有算盘无法达成共识之前,联合国很难在国际反恐合作上发挥主导作用。目前最关键的是如何促使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达成妥协与配合,但美国国内在巴沙尔下台、还是打击伊斯兰国哪个更重要、更紧迫的问题上还有很多争论,因此促使美俄立场接近还有困难。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增强,在海外拥有安全设施是正常现象,对此完全避之不谈,反而会引起西方国家不必要的猜忌,应当更为主动地对外界作出合理的说明和积极的回应,增加决策透明度。中国在吉布提租用的安全设施,可以通过提供医疗船、开展人道主义援救以及军事公共外交等方式,在维护亚丁湾和中东地区的安全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当地营造较良好的形象。

        赵国军
:巴黎此次遭受的“黑色星期五”,与欧盟各国的反恐措施不力有很大关系。尽管欧盟各国对所谓的“外籍战士”采取了一定的防范举措,但各国由于不同的利益而缺乏协调与合作。其共同特点都是希望采取隔离“外籍战士”的措施以防止其“回流”,把出国参战的极端分子挡在本国国门之外,但巴黎恐怖袭击表明这种办法是不奏效的。我认为,如果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局势继续混乱下去,欧洲应对恐怖主义的前景将更加难以令人乐观。未来欧洲的反恐形势不排除进一步恶化。

        中国在反恐上非常注重国际合作,特别是在联合国和上合组织框架下开展了很多工作。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反恐,从思想上和战略上都应该有一些调整。整体来说,中国参与国际反恐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中国今后如何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像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样推动联合国在国际反恐上发挥主要作用。联合国反恐委员会的职责首先是就恐怖主义的概念形成共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既要反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恐怖主义问题上奉行的“双重标准”,同时也应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像土耳其和沙特等国家,由于教派因素和地缘政治斗争的需要,也难以在恐怖主义定义问题上形成共识,例如他们不认为所谓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暴力问题是一种恐怖主义行为。另外,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方面,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问题。过去我们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主要涉及能源战略、能源外交,很少涉及打击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今后在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方面,应坦率地提出反恐合作这一问题,不能回避。二是中美反恐合作,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反恐合作的进展。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中美双方都亮出了各自的成果清单,美国把中美反恐合作放在全球层面,目的是要中国在阿富汗等地区的反恐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中国则将此放在双边层面,更多是从反恐执法合作的层面来看待反恐合作。三是在当前情况下,虽然中国面临反恐责任和反恐能力的悖论,但是实际上中国现在还不可能派出军事力量到境外反恐。我们能做的是帮助那些反恐能力欠缺的国家加强反恐培训、反恐武器装备的援助等。

人物介绍:
主持人:李轶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宣传部部长,1997年起组织反恐国际课题研究。

余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安全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室主任。

赵国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安全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副主任。

戴轶尘,国际安全研究创新团队成员。

文字:党委宣传部|图片:刘峰|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