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徐明棋:扩大开放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人才

日期:2015/07/01|点击:12

核心观点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不仅成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而且还要成为全球走在前列的开放型都市。唯有开放、开放、再开放,上海才能集聚辐射国内外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和创新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后,中央对上海自贸区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自贸区不仅需要继续探索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要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中心联动。
   
不同类型人才需要不同的创新动力
    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关键要依靠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各种人才,因此要建设科创中心,就是必须创造条件将科技人才积聚在一起,让他们潜心研究、执着试验、探索未知。但是,在这个层面上,科学研究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特点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所需要的工作环境和促进他们进行创新的动力可能会很不同。
    科学研究基本上是科学家的任务,主要依靠受过系统知识教育和培训的高学历人才,因此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是他们集聚的主要场所。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基础研究这个层面就需要让上海的知名高校成为能够选聘世界一流科学家来工作和研究的基地。唯此,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这个基础层面才能够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最近,公安部对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管理进行改革,提供了很多便利,为科学精英集聚上海提供了部分基础性的条件,不过对于这类人才的集聚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特殊安排,比如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更自由的海内外学术交流通道、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等,让他们心无旁骛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索。
    技术创新层面的人才,由于创新的范畴非常宽泛,人才的特点可能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模式去评估,因此吸引这些人才集聚上海进行创新和创业,不能像吸引科学精英那样,主要靠政府和高校提供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能更关键的是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让他们将自己的创新思路、理念、设想、设计能够更容易地在上海付诸实施,并投放到市场上公平竞争。
    技术创新意义上的人才还包括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熊彼特所论述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人才。企业家将不同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不管是通过工艺流程的改进还是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实现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活动,而且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比如乔布斯将很多已经成熟的技术集成在一起,生产出了iPhoneiPad等智能化的新手机和媒体终端设备,你能说不是创新吗?这一类的创新活动往往与创业直接相连,因此要将企业家与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人才同样看待,同样珍惜。而这类人才的集聚就更加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以及对其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的认可和保护,否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将困难重重。
   
服务业开放本身就将直接吸引创新型人才汇聚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区建设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核心内容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国务院的总体规划中也特别规划了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内容。正是从扩大开放这个视角看,自贸区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前面已经论述了建设科创中心各类人才集聚是核心,那么扩大开放引进世界各地的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对于集聚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基本成型。但是,中国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冗杂的审批和各种不利于开放的限制。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不仅成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而且还要成为全球走在前列的开放型都市。唯有开放、开放、再开放,上海才能集聚辐射国内外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和创新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中央给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是“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在第一轮的自贸区制度创新试验中,上海先行一步试验了不少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总结了不少可推广和复制的经验。而在未来扩区后的自贸区建设中,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服务业的开放应该成为自贸区的重头戏,必须走在全国前面。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都与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存在密切的关联度,有些服务业的开放本身就将直接吸引创新型人才的汇聚,比如专业服务业的开放,就直接为设计、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进入上海扫清障碍;而人才中介的开放又能够直接为上海集聚创新人才提供服务。
    自贸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另一个原因是,创新活动无论是科学研究或者是技术发明,或者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其过程都需要对外交流和验证,关起门来可能事倍功半,而在开放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层面的信息反馈将使得创新过程事半功倍。因此,自贸区扩区后要把开放的功课做足,使120.72平方公里的范围变成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和各类创新企业的集聚的特区——不仅要开放度最高,让各种创新和创业的活动都愿意在区内进行,使成功者能够迅速从上海自贸区走向世界,而且让不成功者无惧于失败,因为此地创业成本低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
    来源:《文汇报》 2015.06.30
  

文字:徐明棋|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