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自行车与城市生态文明

日期:2014/11/06|点击:81

今天,上海迎来主题为“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首个“世界城市日”。当中国迅速变为汽车大国时,全球许多城市却出现了“自行车革命”。鼓励使用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是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上海也能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表率。

曾几何时,涌动于大街小巷的自行车潮是中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今,中国城市都建起了庞大的道路系统,马路越来越宽,高架桥越来越多,但自行车道越来越少。虽然自行车对道路资源占用远低于汽车,又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但自行车的代步功能仍在不断弱化,中国城市成了对自行车和步行者不友好的城市。

自行车19世纪初由欧洲人发明。清同治五年(1866年),斌椿奉命率同文馆学生赴欧洲考察,在巴黎街头就曾见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遇见自行车。这种“机动驰行,疾于奔马”的新奇玩意儿,后被另一位出使伦敦的张德彝称为“脚踏车”。虽说自行车源自欧洲,但自行车的大规模使用却在中国达到顶峰。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红灯亮起,堵在路口的自行车人群就把宽阔的马路挤得密密匝匝;绿灯一亮,自行车群如钱塘大潮汹涌向前。难怪那年代访华的外国人都惊叹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197410月,乔治·布什到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他在日记里写下“怀念北京城里从不间断的自行车铃声”。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辆。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迅速迈入汽车时代。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全国已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北京市汽车则已超过500万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截至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已由1986年的62.7%骤降至18.1%

随着汽车的井喷式发展,一条条传统街道被拆掉,变成了一条条马路,原来的自行车道变成辅道,后来辅道又扩成主道,甚至干脆把绿化带也改成车道,留给骑车族的空间日渐狭小。

当中国从“自行车王国”迅速变为汽车大国时,全球许多城市却出现了“自行车革命”。

荷兰是这场革命的先驱。二战后,荷兰重建经济,汽车数量激增,一度有大量交通事故发生。到20世纪70年代,出于节能和环保的考虑,荷兰政府大力提倡人们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从70年代起,荷兰开始建设自行车道,骑自行车的人数显著增加。尽管大多数荷兰人家都拥有自己的汽车,但如今许多人还是喜欢骑自行车出行,并把骑自行车作为一种休闲运动。在荷兰,全国有连成一片的自行车路线网,任何道路都分为三部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明。在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有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和租赁市场。在一些自然保护区,不开通机动车道,却专门辟有自行车路线,供人骑车游览。凭借完善的自行车基础设施,如今荷兰已成为世界上人均自行车拥有量最高的国家,也是骑自行车最安全的国家。全国1600万人口,拥有1700多万辆自行车;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80万人口拥有88万辆自行车。自行车的数量竟比汽车多4倍。荷兰人30%以上的旅行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

在丹麦这个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人们却不开汽车。政府对汽车实行限制措施,如买车高赋税、高油价、高停车费等,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出行。首都哥本哈根拥有约400公里自行车道,哥本哈根街道的自行车道很宽,可容纳2-3辆自行车并行,而且很多重要街道的自行车道都是双行线,还有直行、转弯、自行车信号灯等标志。丹麦的首条自行车“高速路”也已正式贯通。这条自行车“高速路”全长22公里,连接哥本哈根市中心和市郊阿尔贝斯郎地区,使用特殊交通信号系统,可最大限度减少路口处通行耽搁。

德国明斯特市也是一座自行车城,人均拥有两三辆自行车。城里建有专门的自行车道。1999年,一座耗资1300万马克的自行车停车库在火车站建成,内有3300个停车位。明斯特市内的自行车道一直通往郊外和其他城市,甚至可以骑车到300多公里外的柏林,也可骑车到邻国荷兰。车道专门设有自行车路牌标志,上面标明各个城市的距离和方向。

2001年开始,欧盟每年都发起“欧洲无汽车日”活动,得到了欧洲约800个城市的响应。目前欧洲许多国家都在推行“自行车高速路”计划,这种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全封闭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而且夜间有照明标识,这对于平时生活、工作骑行半径在1020公里的自行车一族特别有吸引力。

在美国,越来越多人把汽车留在家中,改骑自行车出行。国会议员们推动各州公路管理局设计未来道路,在各州和各城市之间建设自行车道。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显示,美国2000年到2011年骑车通勤人数增加47%,其中,自行车友好社区的骑车通勤人数增加80%。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骑车通勤人数在这个时期增加250%,首都华盛顿增加166%。旧金山现有116公里自行车道,骑车人数在过去5年增加了71%。旧金山市交通局希望骑车人数到2018年翻一番,到2020年骑车占出行比例达到20%

在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自行车道路网已成为全国优先发展的项目。该道路网络覆盖悉尼市中心周边14个地方政府管辖区域,将工作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地区与住宅区连结起来,此举大大缓解了道路拥堵。

在亚洲,韩国的自行车普及率尚不到20%,远低于日本的50%。但韩国于2009年提出“清洁增长战略”,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发展自行车产业。为实现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的目标,韩国政府提出四大河流沿线自行车道整备计划,同时还提出到2020年前全国将建成总长3000公里自行车道的远景规划。首尔市在自行车发展综合规划中提出,在有条件的道路上让出一条机动车线,专供自行车上下班,并把地铁最后一节车厢用作自行车专运车厢。

台湾地区的自行车道闻名遐迩。在过去10年间,台湾已投资超过10亿美元兴建自行车道路网,未来将再投入12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底前,就会有一条环岛自行车道。目前台湾已有超过80条公共自行车道,合计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台北市自行车建设成果深获欧洲自行车联盟(ECF)肯定。台湾的日月潭自行车道更被CNN誉为全球最美的10大自行车道之一。

谈论自行车,并不意在谈论交通工具,真正在谈论的是: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

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其生产方式以非循环和不可持续为特征;其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和高消费为特征。而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危机带来共同的价值观,关于生态文明的全球性思想因此而形成。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更需要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选择绿色的、低碳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能够直接影响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鼓励使用自行车,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是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城市已经开始行动。2010年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在珠江三角洲建成六条总长为1690公里的自行车“绿道网”,分别穿过珠海、惠州、中山等9座城市。武汉市也在2010年编制了《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据规划,拟在主城区形成“30条廊道、92条通道、16条休闲道”的自行车道总体布局网络。其中,自行车廊道为15纵、15横,总长275.6公里;自行车通道总长366.1公里,自行车休闲道总长210.7公里。

20129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促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变,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倡导绿色出行。《意见》要求“城市道路建设要优先保证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明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逐步提高。市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

在研究、谋划“十三五”规划之际,我们希望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能倡导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表率。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14103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