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堪称是上海的“规划大年”。
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介绍,当前,上海正在同时开展三大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研究:一是针对2020年的“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主要是明确“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思路;二是针对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研究,主要是明确城市定位、城市功能以及空间战略;第三是针对2050年的“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
这三大战略规划研究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市委市政府广泛动员各方面专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仅围绕“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就有42个重点专题,由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进行全面研究。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首席智库,是承担“面向未来30年”这一战略规划研究的主体责任单位。最近,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了一场“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愿景”专题研讨会,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囊们各抒己见。有意思的是,除了学术交流,智囊们关于“上海2050”的大胆畅想也亮点多多。
周振华(市政协学习委员 会 副 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未来“大上海”是一个网络型的大都会:第一圈是上海本身,除了目前的中心城区以外,未来30年上海的中心城区一定还要扩展,不仅闵行、宝山是“中心城区拓展区”,嘉定、松江、青浦都可能成为中心城区的拓展区; 第二圈层才是城市群,上海的城市群,像南桥新城、金山新城、然后加上跨越上海市域的周边地区,昆山、嘉兴等,形成一个小城市群;在最外围,是一个全球城市区域。
王战(上海社科院院长):2050年上海应该成为一个“全球文明城市”,因为上海具有独特优势:江南文化和江南经济在上世纪18世纪以前空前繁荣,海派文化又是江南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碰撞所留下来的精髓。所以,要成为全球文明城市,在中国大概只有上海这样一个城市有基础。
王国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这座城市,未来30年能不能达到国际前沿的法治水平?上海要实现成为全球城市的目标,势必要集聚资源;吸引这些资源的,就是法治环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这是现代法治文明标志型走向,因为传统基础性法制侧重强调以有形财产保护为重点的法治,如物权法、合同法等;而步入知识经济三合会,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财产保护更显紧要、突出,更代表现代社会的法治水平。
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未来的上海应当是更具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城市,根据文化特质、魅力、亲和力的人文城市,和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高密度的生态城市;实现上述愿景的标志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实和引领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上海要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用学习外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因为从城市区域讲,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替代上海;但上海需要学习其他城市培育一批像华为、中兴、恒信这样的本土科技型企业。
屠启宇(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50年的上海市具有文明特质的综合性全球城市,简单讲,就是伟大的城市。它是全球的资源中心、地缘中心、智缘中心;也是全球的机遇之都、创新之都、文化之都;它还是具备“巧实力”的“宜居三城”——人居之城、低碳之城、智慧之城。
张建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未来30年的上海是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资源配置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信息交互中心,它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一个重要节点,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枢纽性协调性功能和独特的高水平服务功能。
王德培(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未来30年是解构的30年,也是重构的30年,所有的产业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世界城市地位规律,都将在解构和重构中再生。今后还有没有城市,这都是一个问题。不过,上海要成为领袖城市,未来的功能既不是体现城市的交易功能,也不是由交易演变成要素优化配置功能,而是要成为思想交流的城市。
王颖(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全球经济重心在往亚洲转移,未来亚洲出现顶级全球城市的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城市将成为新的力量。2050年,上海如果可以战胜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城市,就能成为亚太地区的顶级全球城市。
石良平(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教授):做长远规划,都会发现当初设想和最后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往往是我们想得不够,结果出来的东西又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20年前我们绝对不会想到现在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手机已经不是打电话的东西了。所以,35年后的上海不应该由我们规划,而是要让80后、90后主宰。
张广生(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在上海建设的“四个中心”、新“四个中心”中,要概括出最基本的特征,应当是要素集聚特征。2050年的上海应当成为一个平台城市,各种要素资源在这里集聚,又通过这里辐射。
左学金(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研究员):考虑未来的时候,尽量对产业选择要比较慎重,因为产业选择、技术动向等非线性的东西太多了,需要慎重一点;但是有些发展目标是比较确定的,中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比较认可,比如说一个城市活力和创新、开放和谐、生态和绿色,这些目标对上海发展是不会改变的。
来源: 《解放日报》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