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明建构

日期:2014/08/21|点击: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只是为了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其最终的指向还应该是归依于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就如先哲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从宏大的历史格局和思想视野来考察,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大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成为我们社会与人生的信条。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文明不是以宗教为其根基,是儒家伦理成就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终极关怀。所以,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辜鸿铭先生则断言中国是以儒学代宗教。但是,“五四”以后,儒家传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成为了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品。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后来演变为“斗私批修”等极左思潮泛滥。旧的价值观断裂以后,新的价值观也因为“左”的思潮而倒塌。就如曾长久关注中国的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所言:“文革”后期的中国,社会凋零破败,经济支离破碎,政治迷惘失向,整个国家在曾经笃信不疑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艰难匍爬。人们曾经高昂的士气已经松懈,变为惰性、冷漠和失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以引人注目的成就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借助于这一条道路,中国用短短30年完成了西方二三百年的发展进程。正如著名作家余华在《兄弟》后记中写道:“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现在可以说达到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比之GDP的数量和规模,更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是中国人向世界和历史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这种宏大历史新格局对世界历史所形成的影响,无疑将是广泛、长久和深远的。

但是毋庸讳言,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当代中国也付出了代价,既有生态方面的破坏,也有精神方面的迷失。相比较当下中国经济的艰难转型,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更为困难。它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极为紧迫的课题,是因为其不仅关乎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之处,而且再一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宏大命题。虽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仍然漫长,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更是任重道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24个字,还应该丰富其深刻的内涵,她绝不是个别学者书斋中的冥思苦想,而是亿万民众生活中的基本共识;她更不能像文化那样是个无所不包的“筐”,而是应该凸显我们这个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精髓。所以,以中国现代文明建构为旨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是传统中国文明的思想资源,包括对儒家为核心的古代中国传统诸子百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和“礼义廉耻”等做出合乎现代意义的解读,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智慧与中华文脉,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和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精神之源。其次是积极吸纳人类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在这方面“五四”以来的思想界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但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先秦和“五四”两个时代是中国文化高昂、思想激荡、学派纷呈的原创时代,正是“五四”那样的时代才能够有幸引领中国走向现代世界,而不是无休止地交替于王朝的兴衰。无论是民主、自由、人权、法制,还是市场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代中国受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影响极为深刻,今天的我们,基本的态度仍然应该是怀着“拿来主义”的积极心态,对人类的一切文明怀着深深的敬意。最后,是马克思的伟大理想: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终极关怀、关于未来社会的宏大叙事,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在这一方面,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样,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自身的理论建构方面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思想与行动空间。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14080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