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技术自1839年在法国问世,1844年由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带入上海,以后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1852年,上海隆泰洋行开设照相馆,为近代中国最早之照相馆。1860年代,上海至少有森泰等三家照相馆。1909年,上海已有30家照相馆。截至宣统年间,不光上海、广州等通都大邑,即使一些小城镇,都出现了照相馆。照相技术一传入中国,就与政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1844年,参加《中法黄埔条约》签字仪式的中国代表、两广总督耆英应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吉尔(JulesItier)之邀,拍摄了肖像照,这是中国高官拍摄肖像照之始。1878年,郭嵩焘率中国驻英使馆成员在伦敦照相馆集体照相,为中国外交团体拍摄集体照之始。从清末到民国,几乎所有高级官员、重要政党、社团,无不尽力发挥照相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赠送照片联络情感
照相最先与政治发生关联,是政治人物将自己的照片作为名片赠送他人,以拓展人际关系。
李鸿章是晚清对西洋高新科技成果比较敏感的政治大员,也是善于利用照相拓展关系的政治家。1880年前后,作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已经摄影赠人。传世的一幅李鸿章照片,收在伦敦卡塞尔出版社于1903年出版的立德夫人著《李鸿章的生平及其时代》一书中,就是摄于1880年前后。李鸿章1896年访问欧美诸国时,常以赠送自己的照片作为联络感情的手段。他拜会德意志帝国前宰相俾斯麦时,合影留念,刊登出来,一时引起舆论轰动。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曾主导德国统一;李鸿章是大清帝国同光年间的“中兴名臣”,一度被海外舆论奉为“东方俾斯麦”。这两位东西方的“俾斯麦”得以晤面,自然是一件大新闻。
在晚清人物中,慈禧太后堪称照相迷。庚子事变以后,她从西安回到北京,就开始对从西方传进来的这洋玩意感兴趣了。她经常在宫中举办招待会,邀请各国驻
其一,她曾将自己扮成观音菩萨,令李莲英等人扮成韦陀等。这一照片有很深寓意。此前,她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领事馆事件,让她蒙上了邪恶的阴影。她回銮以后,竭力装出开明、善良形象。将自己打扮成观音菩萨,就是她改变自己形象的一种姿态。
其二,将自己照片赠送给外国人。1904年,正值慈禧太后“七旬万寿”,她利用这个机会,向奥、美等五
其三,允许书局出售自己的照片。
到了民国,政治人物通过赠送照片以拓展、加深关系,已经成为常态。孙中山存世的照片中,有很多是他赠送给别人,有的在照片边上或背面写上“孙文”二字,有的还有“某某某惠存”字样。孙中山与晚清状元、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张謇就互赠过照片。孙中山赠给张謇的照片,上题“
以照片作为政治宣传媒介
发生在近代中国以照片作为政治宣传媒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晚清时期,维新派、革命党与清朝统治者,都很注意利用照相来宣传。
袁世凯也很善于利用照片为自己做宣传。1909年初,宣统登基不久,袁世凯在政治上失势,被摄政王载沣以“养疴”之名,下令革除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等本兼各职,撵回彰德闲居。袁世凯下野后,韬光养晦,请人拍摄“渔舟写真”,登诸报端。1911年《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以《养疴中之袁慰亭尚书》为题,刊登四幅与袁世凯有关的照片。其中一幅题为“尚书之娱乐(垂钓者为尚书、执篙者尚书之介弟也)”,所摄画面为袁世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钓竿,一派渔翁打扮,坐于船尾悠然垂钓。这幅照片显露出极深的摆拍痕迹。袁一身钓翁装扮,安然坐于船尾,手执钓竿做垂钓状,但面部却正对着照相机镜头。另外三幅,一为“在政界时代”,为袁身著官服所摄之标准像,一为袁世凯彰德府邸,还有一幅是花园景致。袁世凯此举,意在传递给公众一个信息,袁世凯已安于退隐岁月。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只得重新起用袁世凯。他脱下钓翁装束,结束了“养疴”生涯,重返中国政治舞台中心。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也很有照相意识。武昌起义爆发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上海革命党人的报纸几乎每天刊登相关新闻照片。1911年11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商讨组织临时政府,留有集体合影;
以照相作为政治斗争工具
清季政治风云诡异多变,各政治集团之间在手段、工具上无所不用其极。在1907年岑春煊、瞿鸿禨与奕劻、袁世凯的对抗中,一张伪造的照片竟充当了关键性证据。
岑春煊以忠诚受慈禧太后赏识,源于庚子事变时期的勤王之举。两宫回銮后,岑任两广总督,力主预备立宪;同时,他加大对官员的整肃力度,得罪了中枢首辅庆亲王奕劻。此后,高层政坛便形成了岑春煊、瞿鸿禨联手对抗奕劻、袁世凯的格局。
1906年末、1907年初,革命党人在两广屡次起事,奕劻说动太后,将岑春煊调往广东清剿革命党。岑无计可施,只得离京赴任。但抵达上海后,岑却以治病为名有意滞留,意在观望。奕劻、袁世凯认为只有彻底颠覆慈禧对于岑的信任,才能使之在政治上不得翻身。他们采取了伪造照片、并将其呈交慈禧太后的手段陷害岑春煊。其具体做法是:“阴授计于人,取康有为及春煊单人相片,裂而复合,作并立状,重摄一影进于后。”照片上呈以后,奕劻等放出谣言,说岑春煊与康有为在上海会晤,“密议废后拥帝,如戊戌之变”。这可触犯了慈禧太后。岑春煊此后果然再未受到慈禧召见。直至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形势一派汹涌后,摄政王载沣才紧急任命岑春煊为四川总督,期待他能控制住局面。但岑春煊尚未到任,南北和议已成。他到任后,审时度势,与部分疆臣联名上书请求清帝逊位,拥戴中华民国。岑春煊本人在《乐斋漫笔》中也证实了此事。
关于此照片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蔡乃煌才是此事的始作俑者。蔡曾任上海道台,因事落职,时居天津,不甚得意。他想通过巴结袁世凯谋取进身之阶。他获悉袁世凯欲除去岑春煊后,便从照相馆分别购得岑春煊与康有为的照片,制作成一张合影,图像中两人作聚首商谈状。蔡乃煌将此照献于袁世凯,袁即转呈奕劻,再由奕劻上呈慈禧,作为岑勾结“乱党”的实证。岑春煊在上海被朝廷宣告开缺,而蔡乃煌则被擢升为上海道。此说见于胡思敬所著《国闻备乘》。不同的解说使得岑春煊假照片一案更显扑朔迷离,政治阴谋的色彩由此更形浓重。
清末民初,大多数政治人物都会注意运用照相为自己的政治活动服务。洋务派中的新锐,维新党、革命党中具有海外经历的人,多谙于此道。而慈禧太后虽然喜欢照相,但她不懂得照相还可以拼接,照片上反映出来的,未必都是真的事实。所以,她被愚弄了,岑春煊因此倒了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14年06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