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出口民调显示,将于5月16日宣布的印度大选结果中,莫迪所代表的印度人民党(BJP)及其盟友将在议会中赢得多数席位。几乎可以肯定,莫迪将成为印度的下一任总理。莫迪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经济改革派人物,将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外交和经贸关系?
外交:强硬反华
印度首相候选人、来自印度人民党(BJP)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莫迪政治强人的形象体现在他对于印度政府涉华政策的批评上。2013年莫迪曾多次指责印度政府对华妥协,向中国割让土地。2013年4月,他指责中国军队进入印度占据的领土,引发了双方为期三周的僵持,直至最后双方军队撤出才稍有缓和。
2014年年初,莫迪在“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造势时宣称,任何超级大国都别想将这一地区从印度手里夺去。“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永远如此。没有力量能抢走它远离我们。”他说。
在竞选演讲时曾表示,中国应该专注于建立与印度的和平双边关系。穆迪在个人竞选的官方网站上评价说:“世界已经改变,一个扩张的心态不会被接受,中国也必须摒弃这种心态。”
然而他本人最近一次对中国的批评反而彰显了印度的扩张心态,他被批评声称印度拥有几乎整个南中国海的领土,这一表态很可能激怒周边国家。
经济:模仿广东模式
另一方面,莫迪又很认同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印度NDTV援引一名评论员的分析称,莫迪已经四次访问中国吸引投资,并与4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会面,而多数印度政治人物访华只能见到1至2名政治局委员。
2011年的《经济学人》杂志将莫迪主导的古吉拉特邦形容为“印度的广东”,古吉拉特邦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5%,但其却占全国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额。有分析称,倘若莫迪上台,他可能一方面积极争取从中国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同时外交上对华继续强硬。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认为,从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治理政策看,他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建立经济特区。
根据中国政府2013年的统计数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314亿美元。莫迪上任后,很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印经贸合作并寻求中国投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志勇分析,中印贸易失衡在短期内不可能逆转。莫迪上任之后,将在对中国的经济政策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可能在两国贸易摩擦上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美国、日本、韩国相比,印度有经济政治化的倾向,印度对中国的投资政策更加谨慎,限制性强。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中,在印度的投资只有9.4亿美元,还“远非令人满意”。中国电信巨头华为也被印度方面因安全问题拒之门外。
胡志勇认为:中印新型经济关系和全球合作正在日益增强。两国已建立了战略对话及定期磋商机制。而且,两国外交部建立了共同商讨反恐、政策制定及安全防卫等问题的对话机制。两国外交部门保持了密切沟通与协调。
中、印两国应充分利用两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深化经贸合作,胡志勇说。只要中印两国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化解矛盾与分歧,相信印度在莫迪带领下,真正使中、印两国关系稳步地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