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

日期:2013/12/10|点击:10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12月7—8日在上海举行。开幕式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杨雄分别致辞。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印尼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副主席瓦南迪、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分别作大会演讲。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在闭幕式上致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与世界繁荣”、“中国梦与和平发展”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蔡名照指出,中国梦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梦引起强烈共鸣,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美好憧憬,来自人民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来自人民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拥护和信任。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使中国梦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梦提出一年来,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奋斗意志,形成了推动深化改革的巨大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认清了肩负的历史责任。13亿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将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不仅将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必将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雄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精神旗帜,已成为引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总动员,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新的动力,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上海是中国梦的积极实践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上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先行探索。当前,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我们再接再厉,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王伟光在大会演讲中谈到,中国梦的科学论断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梦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图富强的壮志豪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远大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途径。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而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为实现人类共同的伟大梦想提供强大动力。

    李侃如在大会演讲中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分析了中国未来面临的几方面挑战。他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六大要素:对经济发展成果实现更公平的分配,包括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进一步关注并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主要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加强国内家庭消费、创新和效率驱动型经济的发展,减少对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经济的依赖;加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以应对未来20年中国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社会转变的巨大需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涉,到2020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胡鞍钢在演讲中谈到,中华民族不仅不懈地追求“中国梦”,还不断地追求“世界梦”,这就有了“天下太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梦想。中国的伟大复兴将推动人类走向世界大同。中国与世界各国是同舟共济,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中国的“世界梦”就是对人类发展作出更大、更多、更重要的贡献。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和合型的世界大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构建和合型的国际秩序,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库恩将中国梦归纳为五个大类:1.“国家层面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个人层面的中国梦”是以人民个人幸福为重心,打破集体大于个人的传统观念。3.“历史层面的中国梦”,即关注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国近期的政治理论发展脉络等。4. “全球层面的中国梦”可剖解为两个方面:第一,中国梦如何造福世界;第二,世界为何担心中国梦。5.“对立视角的中国梦”即关注中国梦不同侧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马丁•雅克通过历史梳理分析了中国梦的特点与未来,指出中国梦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中国梦关系到中国在发展中国家转型以及世界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的崛起会促进世界的转型。中国越来越自信,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支持改变,改变也支持中国,两者是一个强有力的结合。

    瓦南迪指出,中国梦有着现实的明确目标,中国的梦想就是要成为富强的国家。中国清楚自己面临的挑战,而且中国也清楚这些改革措施将会引起内外部的各种反应。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战争不再是人类的选择,冲突也可能会干扰到全球经济,无助于全球经济的合作,唯一的积极选择就是创建一个拥有共同利益的国际社会。为此,东盟国家之间应共同努力。

    潘世伟从民族复兴的目标、精神软实力的构建、人民愿望的激励、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等四个方面解读了中国梦。第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概括。中国梦的深刻本质即在于,我们要对自己选择的、自己创造的现代化道路坚信不疑,我们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能完成现代化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坚信不疑,我们要对人类除资本主义之外新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现实性坚信不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第二,中国梦是当代精神软实力的新构建。中国梦的提出,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精神感召,使人们在重视硬实力建设的同时重视软实力建设,在重视社会存在的同时重视社会意识形态,在重视经济基础的同时重视核心价值观,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精神成长,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提供持久不衰的精神动力。第三,中国梦是对所有中国人愿望和能力的新激励。要通过努力,有效激励每个人的自主性,使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成为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深刻社会实践,成为改变自己命运、也改变国家面貌的伟大社会变革,成为拥有源源不断的自下而上动力的宏大历史运动。第四,中国梦是中国与当今全球化世界的新融合。中国梦与世界是相通的,反过来,世界也应当尊重和理解中国梦。中国梦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明的重新辉煌,也预示了在世界各个文明交融基础上诞生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历史可能性。

    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黄仁伟,副院长、法学所所长叶青,世经所所长张幼文,经济所副所长权衡,新闻所所长强荧,社会学所所长杨雄,中马所常务副所长方松华、中国学所研究员乔兆红分别在圆桌会议上作了发言。黄仁伟认为,要实现中国梦,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走基于自身国情和历史的道路。这个梦想具有可以实现的可能,由此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每个人都从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去阐述中国梦,而我们不应被利益集团甚至某些国家所左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梦。叶青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首选。实行法治的成本高,但风险小,有可续性。目前中国法治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总的来看司法公信力不够,这需要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需要新的努力。张幼文认为,“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就是建设经济强国。这条道路将打破世界强国新老交替取而代之的历史规律,并以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与现有强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造福于世界。权衡认为,实现收入分配的中国梦,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关键要素就是机会公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就是通过推进市场化机制改革和政府自身改革。强荧认为,对外传播中国梦要建立在对外国受众的理解上,落脚点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四面旗帜。中国梦传播不能抽象,而要具体化,可通过艺术化、流行的方式去“推销”。展现中国梦要重视民间力量。杨雄认为,当代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青年一代。“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实现“中国梦”,需将青年发展纳入国家重要战略。方松华认为,中国梦所展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深刻内涵,实质上贯穿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破解了中国这个唯一没有断裂的古老文明如何向现代世界转型的世纪难题。乔兆红认为,从探索指导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来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殊情况、发展阶段等,提出了一系列适宜的理论指导,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与现代化的道路才越走越宽。

    中央及上海媒体对此次大会进行了集中报道。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