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关系中,“历史”是个敏感字眼。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既有历史遗留因素,又有现实战略的摩擦因素,体现在政治外交、国民感情、学术研究等三个不同层面中。其中,历史教科书作为中日历史问题的晴雨表,反映出中日两国在寻求战后历史和解过程中的战略角逐与战略谅解。2005年6月8日,中、日、韩三国学者和教师等民间力量共同编纂的近现代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在三国同时出版。2006年以来,中日政府间实施的 “共同历史研究”项目则为解决历史教科书问题、最终推动中日历史和解作出了重要努力。
进行双边的共同历史研究,既是传统的学理性研究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政治工作,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历史视角。必须超越单纯的民族性情结,扩展为广阔的世界性框架,才能排除历史认识的主观特性,避免狭隘民族历史观的局限。第二,一体化的意识。法德战后历史和解的重大历史机遇来自于欧洲一体化浪潮的兴起,来自于一个具有强烈地缘色彩的 “欧洲意识”的诉求。第三,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历史和解的战略基础,只有根植于政治相互信赖关系基础上的历史和解,才能有效地规范两国历史认识的正确方向,推动政治外交与文化交流的良性发展。
所谓中日历史问题,实际上是由诸如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现实中的问题引起的,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具体方面:
一、历史认识的差异。二战后,关于历史认识的研究,中日双方各有侧重。日本方面,出现了研究自由主义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与实证主义相关的历史构成主义和与战争责任相关的 “战败后论”,以及强调加害者与受害者混合意识的日本复合主体论等思潮观点。中国方面则重点关注历史史实与战争原因的研究。
二、关于历史史料的公开问题。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看,日本比较注重微观研究,注重细节部分,中国则更加重视宏观研究,注重历史观、历史认识等原则性问题。中日双方应在宏观、微观方面很好地进行互补。
三、近现代史阶段的历史伤痛。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是包含激烈战争的历史,关于近现代史的记忆至今依然清晰留存于两国民众的心中。特别是对遭受了日本侵略的中国民众来说,这种记忆尤其深刻。
史学具有超越功利主义的特征,历史反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促进人们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由于国家利益的差异、解读历史的方法论不同等因素,不同国家对于同一时段的历史的看法迥异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在事关根本性的历史认识问题上,双方都需要拿出勇气与胆识,冷静而客观地探究历史的真貌,形成共识,这样才能以史鉴今、面向未来。
今后,围绕两国的历史观,关于1945年后的日本和平发展的历史,以及1978年以后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再认识与再评价,将成为中日两国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
总之,历史和解的道路曲折漫长,东亚国家,例如中日、日韩之间的历史和解可能需要经历比法德更加漫长的时间。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友好与发展是中日历史和解的基础与前提,正确的历史观将会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的理性发展,错误的历史观将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对立。民族主义在诸多场合往往是与历史记忆纠结在一起的。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问题通过学校教育,对国民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历史观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中日需要进一步努力。或许有一天,中日也能像法德两国一样,共同编写同一本历史教科书。
(高兰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