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以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日期:2012/06/04|点击:28

    上海正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这个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00年前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指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形成竞争优势。以后,创新概念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指对旧的理念、制度、体制、机制的突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在当前的条件下实现转型发展,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临着国际、国内许多风险、阻力、困难和挑战,包括:经济结构性的矛盾和障碍;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海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虚拟社会的引导管理问题突出等。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中,把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既不能完全依赖过去的经验,也等不来,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地通过创新来努力开拓新的局面。因此,离开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就难以推进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针对的不只是经济建设,同样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的内容。这也决定了创新必须涵盖上述六个方面。在这六个方面中,核心是党的建设的创新和政府工作的机制、体制、制度的创新,这是推动整个转型发展的关键。

    要在实现转型发展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创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总揽全局、民主开放、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纪律严明、基层稳固的党建新格局,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特别是针对党内民主还不够健全,要以制度创新提高党内民主质量,拓宽民主建言空间,畅通民主表达渠道,实现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来保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创新干部培养、教育、选拔、考核、激励机制,形成一支讲党性、讲大局、讲学习、有朝气的干部队伍;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协助监督、政治引领的作用,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转型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是政府。创新驱动首先要求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府。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考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需要,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通过工作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提升政府调节和监管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的能力,激发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建设一个创新型社会。

    在转型发展中,日益多样的群众利益诉求,和复杂、高发的社会矛盾,对政府的依法治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法律的权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创新转型、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在这个意义上,创新能力决定着党和政府领导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能力,创新的水平也决定着上海转型发展的水平。按照中央对上海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上海也必须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2012.06.0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