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裘颖琼5月8日报道:上海社科院今天发布《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报告结果显示,本地生的学业目标更倾向于追求高学历,而在沪外省市学生对于未来前景表现得更为迷茫。从成绩上来看,本地生成绩高于外地生,女生各科成绩高于男生。对此,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建议,我们应关注外来学生的成长环境,减少他们成长中面临的困难,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们。
今年2月份,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静安区、近郊的嘉定区和远郊的青浦区三区,共抽取了7所学校,对其中21个小学班级,24个初中班级的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1496份合格问卷。
职业规划:最想做“军人”、“干部”、“科学家”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外地生“期望文化程度”排前三为“大专/大学”、“说不清楚”和“博士”,各占31.1%、28.2%和19.9%;而本地生“期望文化程度”排前三为“大专/大学”、“博士”和“硕士”,各占34.2%、22.6%和19.0%。对比表明,本地生的学业目标更为明确,也更倾向于追求高学历,而外省市学生对于未来前景表现得更为迷茫。
在“职业期望”调查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军人”“干部”和“科学家”。本地生和外省市学生中,都接近有1/3的比例对于“长大后想做什么”表示“还说不清”。其余选项中,本地生集中于“其他”和“干部”,各占18.3%和10.3%;而外地生则集中于“军人”和“科学家”,比例分别为15.2%和13.8%。
学习成绩:“阴盛阳衰”较严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每天在家学习时间”平均为2.5小时/天,且随着年级越高,学生每天在家学习时间也逐步递增。初三年级学生“每天在家学习时间”高达3.4小时,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加重。同时,根据“每天在家学习时间”和“出生地”的交叉数据显示,本地学生的日均学习时间要高于外地生,为2.7小时/天,而外地生是2.3小时/天。
从每个学校的成绩表来看,本地生的各科平均成绩皆高过外地生。从性别来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这七个年级段中,女生的各科平均分数皆高于男生,平均分值相差在3分左右。此次调查显示,女生几乎每门课的平均成绩都要高于男生。其实,然而从课业负担情况来看,男女生平均每天在家学习时间相差不大。然而,周海旺反对学校去办男子班、女子班,让男女生分开教学,“因为学生的成长,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让男女生在一起教学,更有利于他们的心智健全。当下,我们的教育应该去合理分析两者的差距究竟是怎么样造成的,而不是简单将他们分开。”
日常用语:学生少用“上海话”
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的日常习惯用语为普通话,上海话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上会说上海话。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外来学生有超过半数习惯于说老家方言,其次为普通话,最后才是上海话;而上海本地学生中,平时习惯于说上海话和普通话大约各占一半。
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生父母的主体为“70后”和“80后”,在他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上海话势必会受到普通话的挤压。此外,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不具有“沪语教育”意识。如今授课语言是普通话,同时也缺乏专门的“沪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生活条件:本地生更优越
根据调查问卷中“上学有无家人接送”、“上学主要交通方式”、“是否做家务”和“压岁钱收入”等各项指标来看,上海学生确实比外地生享受更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本地生超半数上学有家人接送,而外地生则是超半数无家人接送;本地生上学交通方式中,有22.7%选择私家车接送,而外地生选择私家车的比例只有11.9%。同时,外地生也比本地生承担更多的家务活,选择“每天都做家务”的外地生比例有31.6%,而本地生仅为14.6%;在压岁钱收入方面,本地生人均为3609元,而外地生仅为1051元/人,相差三倍多。
调查还发现,外地生除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缺乏家人关爱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本地生同等的生活条件之外,他们也因为户籍限制、群体流动性大等社会因素而无法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公平的升学机会。这些差距在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鉴于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外地生普遍欠缺安定的学习空间,与本地生相比,他们在学业上普遍没有明确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前景也表现得更为茫然无措。
来源:东方网 2012年5月8日